第663章 抢地盘,练新兵
蓟镇总兵徐敷奏于八月到蓟镇,驻地在遵化县东侧的三屯营,和忠义中卫所在一起。
三屯营以蓟镇治所的资格,南治大海、北扼沿边,东挈山海,西持居庸,成为“东回地轴山河固, 西拥天关宫阙尊”的九边第一重镇,是“虎观云流第一枢”、“九关鱼钥控雄图”的军事指挥中心。
到了这里后徐敷奏发现位置真特娘的不好,因为往北不远就是喜峰口和青山口。
这就是清兵入关的常走路线,最前阵线。
好在这时他已经完完全全算是丁毅的人了。
这次他带去三千兵马,皆是丁毅给他的精兵,三千精兵足以抵普通明军三万用。
当地还有蓟镇原总兵陈国威, 吴国俊留下的兵马,三万四千。
这边的兵马是真多,陈国威和吴国俊多次带兵出去,参加了好几次大战,还余下三万多兵马,但是徐敷奏随便找了个营一看,都是臭鱼烂虾,老弱病残,只有两位总兵被斩的五百家丁,还能一战。
万历年间,蓟镇在册十万人,但当时的总兵尤继先却说,能战的,只有一千。
现在这三万四千人里,徐敷奏毛估估,真正能称之为青壮的,大概也就三千左右。
此时和他一同前来的,还有参将吴水富,游击何大平。
这两人都是原来王卫忠部, 也是徐大堡出来的猛战。
何大平在清水泊阻击多尔衮一役更是失去左手三根手指, 差点重伤退役。
但这次还是跟着徐敷奏过来了。
徐敷奏和两人一商量, 决定先从三万多兵马中,抽取六千人重新练兵。
练完后,打乱,把徐带来的三千精兵一分为三,一千老兵带两千新兵,九千人分为两营。
徐敷奏亲带一营驻守三屯营。
吴水富带一营驻守乐亭县。
何大平率一营守永平。
其中乐亭县东边是盐地,南边是大海。
丁毅的船以后可以往这边运粮和运军械,同时占有东边当地千户所的盐场,一举两得。
这九千精兵是由丁毅发饷发粮的,另两万多人就地囤田,煮盐,修建喜峰口等长城。
这次朝廷核给蓟镇是四万五千兵马,一百四十万饷。
此时已经在征饷中,结果当然没征到这么多,反而逼的更多的百姓起来造反。
徐敷奏也估计自己拿不到这么多,按以前历年的经验,能拿到十分之一,十四万饷就算不错。
除了丁毅养的九千精兵,朝廷下发的饷粮会用来给囤田,煮盐和修建长城的人用。
至于怎么用, 就要好好想想,如何激励他们。
在这方面,丁毅的人最有经验,也最有办法。
八月初,徐敷奏和吴水宣,何大平轮流跑遍明军各部。
每到一营,先以兵马围住全营,然后集合当地明军。
“朝廷要我们重练蓟镇兵马,我们要从诸营中挑选精锐。”
“敢于和建奴野战,血战的人,站出来。”
营中一片安静,无人有反应。
很多人脸上一片冷漠和漠不关心,好像打仗的事根本和他们无关,也有人跃跃欲试,必竟很多人,与建奴有血海深仇。
就在这时,早安排在营中的群演开始出声。
“有饷吗?没饷谁愿意拼命。”
就是就是,顿时下面一片喧闹,很多人纷纷开口。
有人甚至说有饷也不能打,和建奴打必死,他们无敌的。
“都别吵。”边上有人大声镇住他们。
“此次本镇将改制,营兵分为三种。”
“一为战兵,普通兵士,每月发银一两,实发不克扣,全部都是到手的。”
哗,人群微微有点激动,但也只是微微而已,这些钱实在不多。
“战兵只训练,不干活,每天提供三餐,经常有鱼有肉,每月实拿到手,一两银,有战另赏。”
军营包吃,那这饷银还算可以。
有人动心了。
“队长多少?”人群中有人问。
“每月四两。”
“把总呢?”
“月六两。”
“真的不克扣?”
“谁克扣谁是孙子,斩他娘的。”
“特娘的,和鞑子拼了。”有大汉站出来,看他的衣服,像是把总。
“我也干了。”又有人站出来。
然后越来越多的人站了出来。
边上把站出来的人,拉到一边,有些人看起来就是老兵油子,还有个千总大肚便便,油光粉面的,一看就不像能打仗的,都先拉到另一边再说。
等把第一批战兵分出来后,徐敷奏这边又叫:“战兵也不是你们想当就当的,若考核不合格,通不过训练,还会打回来。”
现场一片嘘声。
接着再继续。
另选囤兵,种田煮盐,包吃,同样每人每月五钱银,但囤田和煮盐的产出,都归朝廷(其实是丁毅)。
牛和种子工具,也全由朝廷提供。
农闲和不煮盐时,需参加训练。(就是每年抽几个月训练他们。)
马上又有人问,如果天灾收成不好,没有产量呢?
徐道:“一样发银,种多少,交多少。”
“把总多少?”有人又问。
“囤兵皆是五钱,不论品级。”
“有鱼有肉不?”
“鱼肉较少,不如战兵。”
于是好多人往囤兵去,必竟不要打仗,有些原本走到战兵的,也想去囤兵。
军官们则不想去,去了和普通兵士一模一样了。
然后再道,另选辅兵。
专门筑城,筑堡,筑房,挖坑,运货,包吃,每月银五钱,不要参加训练。
这也是,鱼肉不如战兵。
有些囤兵听听,感觉还是要多吃点鱼肉,又走回战兵行例。
这样徐敷奏他们把蓟镇三万多兵马,重新分选,先选出六千多战兵,又选出一万多囤兵,还有近一万多则为辅兵。
其间因为辅兵和囤兵不分官阶工资一样,只有少量管事都由丁毅的人马担任,很多军官没得到安置,又不愿意当战兵,多次发生骚乱,皆被徐敷奏直接斩杀,再借着训练的借口,顺势清理了一批老兵油子。
到当年年底时,蓟镇已经新组三营九千兵马,分守三屯营,永平,乐享县。
另有一万多囤兵,按登州经验,每一百人左右建一堡,在堡四周囤田,共计囤田二十万亩。
这边的田原先就是蓟镇的,但蓟镇历经总兵没有一个种田种的好的,现在到了丁毅手上,肯定会提高不少产量。
这边只种水稻,麦子和大豆,不种红薯和土豆,但每年丁毅会运来熟土豆和成品红薯干,饼给他们吃。
另这边的盐场规模没有旅顺大,除了够他们自己所用外,可以少量供给隔壁其他九边重镇。
仅蓟镇经过整偏后,丁毅新得兵马六千,囤兵辅兵数万。
蓟镇这边收支也都比较大。
朝廷虽然征饷,其实从来没有按要求能重到。
以往日经验算,最后到手有十分之一,十四万银就算成功。
而粮食全靠自己囤,因为杨嗣昌的策略就是让各九边重镇自己囤田自给自足。
假设朝廷给最终给到十四万银。
而丁毅今后一年的开支有三万五千多人的工资,粮食,合计就近六七十万两。
朝廷会提供一部份牛和种子,工具,但肯定不够,丁毅在这方面开支最少也要五万两。
加上建堡筑城煮盐场的材料费,新增六千兵马的军器装备,马匹,车辆等其他费用,七七八八加起来,又要四十万两左右。
那这边未来一年,丁毅最少要投入一百万,这和朝廷核饷差不多。(还是因为丁毅成本低)
明年就会好点,如果能丰收,最少能得四十万石粮。
而军器装备又是固定投资,明年会少很多,这样明年丁毅最多再投入三十万到四十万能养起来。
一年花三四十万养三万多人,并不算多。
丁毅打算这边前三年不分田,他自己来养囤兵辅兵,种得的粮全归自己,三年后,看情况可以和登州旅顺一样分田,开始收田税。
这样的做法是前期投入巨大,三年后收入也比较小,但开支也会少。
但收支还是小事,关键可以练出九千精兵,几乎等于控制了山海关以西最重要的地盘。
于是崇祯十二年,徐敷奏和丁毅的人在蓟镇又是修城,又是煮盐,又是练兵,把喜峰口,青山口这两个清兵常进出的地方修好后,又加固,再挖坑,造碉堡。
徐敷奏把这里经营好后,以后清兵出入,想走这条线就难了。
徐敷奏在这边大干的时候,王卫忠在临清也同样干,收编当地营军干活,发少量饷银,找地方囤田,不然支出太大。
沈世魁到天津后同样如此,三位总兵各自在自己的地盘囤田,练兵。
而这时,朝廷刚刚开完会,让各路总兵与当地督抚们配合练兵,征饷,但整个大明真正这么干的,只有这三个丁毅的总兵。
他们认真干,也是为了帮丁毅占地盘,练兵马,囤粮田,积蓄实力。
九月时,丁毅乘船经海路,先到天津,再到乐亭县(再从乐亭到蓟镇),并运给两镇各二十门12磅守城火炮,然后视察拿他军饷的兵马。
此时他对外面的总兵也都十分放心,必竟所有的精兵都是他的人训练出来,所有的中高层军官几乎都是他的人。
连徐敷奏现在也没有家丁了,只有一百亲兵。
看过天津和蓟镇两地后,丁毅更加无法想像大明朝会败成这样。
两地可囤田的地方最少几十万亩,仅各千户所加起来就有四五十万最少。
但当地军户大量逃亡,千户所名存实亡,卫所无数田地无人打理,又因为清兵多次从这边入关,百姓也是纷纷逃亡,百姓的田地也没人管,加上朝廷没钱,士兵没有饷粮,毫无斗志,一战即溃。
归根到底就是没人好好种田。
当官的不想种,当兵的没力气没心思种,所有人不种田,朝廷收不到税,收不到税发不出粮饷,士兵打仗就不行,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明末这方面做的好的就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卢象升,他在总督宣府、大同时,专心囤田,每亩收一钟(估计一钟两石到三石之间吧),一年就储存了二十多万石,更是练出宣大山数万兵马,这个囤田能力,让丁毅都汗颜。
崇祯当年还好好表扬了他,让九边向他学习。
然而最后还是被崇祯卖给清兵,所练精兵也几乎损伤殆尽。
另一个做的好是孙传庭,孙传庭在陕西时,练兵囤田,练出一万多秦兵,大败高迎祥,今年因为耳聋请辞,崇祯不信也算了,还把他抓进牢里,一关就是三年。
大明两个最会囤田练兵的就这么被崇祯搞掉。
其他总兵无心囤田,囤啥田啊?上面自会有人派饷,等饷银到了,咱们吃吃空饷,再收收好处,一年就几万几十万两,何必花这么大心思去囤田?
所以丁毅经过天津和蓟镇后,看到当地荒芜了如此多的粮田,心中也是大喜。
“好好囤田,一年后肯定能丰收啊。”他对着徐敷奏等人喜道。
众将官纷纷点头。
但囤田说容易也不容易,前期耕牛准备,工具准备,水渠修理,全都要大量的投入。
好在这次朝廷下了旨,让当地巡抚总督配合,很多东西由朝廷出一部份,丁毅支持一部份,效率就慢慢起来了。
丁毅花了点时间转了转蓟镇,召见了这边九千兵马的所有军官。
接着又转到天津。
蓟镇是大镇,天津就没这么多兵,马爌任天津总兵时,手下就四千多兵马,朝廷在册兵马是八千,他等于吃了一半空饷,但他前任就是这样,和他也无关,而且这时朝廷也发不满这么多饷。
为了把位置让给沈世魁,马爌被移镇甘肃,比原历史提前两年就去了甘肃。
他走时,带走自己的家丁和两千精壮,留下约两千老弱给沈世魁。
沈世魁带着三千多精锐到天津,随行有刘宗河,贺国庆,等东江大将。
天津遭受失灾的比较轻,还有少量百姓,沈世魁收拢百姓,加上两千老弱,开始囤田。
所以他的兵马没徐敷奏多,还是三千多。
丁毅看过天津之后,给他下了个指标,明年兵马要练到六千,囤田要达五万亩。
所需所有东西,山东会支持。
沈世魁一口答应。
http://www.qingfuzhita.com/yt73592/3108600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qingfuzhita.com。倾覆之塔手机版阅读网址:www.qingfuzhita.com
三屯营以蓟镇治所的资格,南治大海、北扼沿边,东挈山海,西持居庸,成为“东回地轴山河固, 西拥天关宫阙尊”的九边第一重镇,是“虎观云流第一枢”、“九关鱼钥控雄图”的军事指挥中心。
到了这里后徐敷奏发现位置真特娘的不好,因为往北不远就是喜峰口和青山口。
这就是清兵入关的常走路线,最前阵线。
好在这时他已经完完全全算是丁毅的人了。
这次他带去三千兵马,皆是丁毅给他的精兵,三千精兵足以抵普通明军三万用。
当地还有蓟镇原总兵陈国威, 吴国俊留下的兵马,三万四千。
这边的兵马是真多,陈国威和吴国俊多次带兵出去,参加了好几次大战,还余下三万多兵马,但是徐敷奏随便找了个营一看,都是臭鱼烂虾,老弱病残,只有两位总兵被斩的五百家丁,还能一战。
万历年间,蓟镇在册十万人,但当时的总兵尤继先却说,能战的,只有一千。
现在这三万四千人里,徐敷奏毛估估,真正能称之为青壮的,大概也就三千左右。
此时和他一同前来的,还有参将吴水富,游击何大平。
这两人都是原来王卫忠部, 也是徐大堡出来的猛战。
何大平在清水泊阻击多尔衮一役更是失去左手三根手指, 差点重伤退役。
但这次还是跟着徐敷奏过来了。
徐敷奏和两人一商量, 决定先从三万多兵马中,抽取六千人重新练兵。
练完后,打乱,把徐带来的三千精兵一分为三,一千老兵带两千新兵,九千人分为两营。
徐敷奏亲带一营驻守三屯营。
吴水富带一营驻守乐亭县。
何大平率一营守永平。
其中乐亭县东边是盐地,南边是大海。
丁毅的船以后可以往这边运粮和运军械,同时占有东边当地千户所的盐场,一举两得。
这九千精兵是由丁毅发饷发粮的,另两万多人就地囤田,煮盐,修建喜峰口等长城。
这次朝廷核给蓟镇是四万五千兵马,一百四十万饷。
此时已经在征饷中,结果当然没征到这么多,反而逼的更多的百姓起来造反。
徐敷奏也估计自己拿不到这么多,按以前历年的经验,能拿到十分之一,十四万饷就算不错。
除了丁毅养的九千精兵,朝廷下发的饷粮会用来给囤田,煮盐和修建长城的人用。
至于怎么用, 就要好好想想,如何激励他们。
在这方面,丁毅的人最有经验,也最有办法。
八月初,徐敷奏和吴水宣,何大平轮流跑遍明军各部。
每到一营,先以兵马围住全营,然后集合当地明军。
“朝廷要我们重练蓟镇兵马,我们要从诸营中挑选精锐。”
“敢于和建奴野战,血战的人,站出来。”
营中一片安静,无人有反应。
很多人脸上一片冷漠和漠不关心,好像打仗的事根本和他们无关,也有人跃跃欲试,必竟很多人,与建奴有血海深仇。
就在这时,早安排在营中的群演开始出声。
“有饷吗?没饷谁愿意拼命。”
就是就是,顿时下面一片喧闹,很多人纷纷开口。
有人甚至说有饷也不能打,和建奴打必死,他们无敌的。
“都别吵。”边上有人大声镇住他们。
“此次本镇将改制,营兵分为三种。”
“一为战兵,普通兵士,每月发银一两,实发不克扣,全部都是到手的。”
哗,人群微微有点激动,但也只是微微而已,这些钱实在不多。
“战兵只训练,不干活,每天提供三餐,经常有鱼有肉,每月实拿到手,一两银,有战另赏。”
军营包吃,那这饷银还算可以。
有人动心了。
“队长多少?”人群中有人问。
“每月四两。”
“把总呢?”
“月六两。”
“真的不克扣?”
“谁克扣谁是孙子,斩他娘的。”
“特娘的,和鞑子拼了。”有大汉站出来,看他的衣服,像是把总。
“我也干了。”又有人站出来。
然后越来越多的人站了出来。
边上把站出来的人,拉到一边,有些人看起来就是老兵油子,还有个千总大肚便便,油光粉面的,一看就不像能打仗的,都先拉到另一边再说。
等把第一批战兵分出来后,徐敷奏这边又叫:“战兵也不是你们想当就当的,若考核不合格,通不过训练,还会打回来。”
现场一片嘘声。
接着再继续。
另选囤兵,种田煮盐,包吃,同样每人每月五钱银,但囤田和煮盐的产出,都归朝廷(其实是丁毅)。
牛和种子工具,也全由朝廷提供。
农闲和不煮盐时,需参加训练。(就是每年抽几个月训练他们。)
马上又有人问,如果天灾收成不好,没有产量呢?
徐道:“一样发银,种多少,交多少。”
“把总多少?”有人又问。
“囤兵皆是五钱,不论品级。”
“有鱼有肉不?”
“鱼肉较少,不如战兵。”
于是好多人往囤兵去,必竟不要打仗,有些原本走到战兵的,也想去囤兵。
军官们则不想去,去了和普通兵士一模一样了。
然后再道,另选辅兵。
专门筑城,筑堡,筑房,挖坑,运货,包吃,每月银五钱,不要参加训练。
这也是,鱼肉不如战兵。
有些囤兵听听,感觉还是要多吃点鱼肉,又走回战兵行例。
这样徐敷奏他们把蓟镇三万多兵马,重新分选,先选出六千多战兵,又选出一万多囤兵,还有近一万多则为辅兵。
其间因为辅兵和囤兵不分官阶工资一样,只有少量管事都由丁毅的人马担任,很多军官没得到安置,又不愿意当战兵,多次发生骚乱,皆被徐敷奏直接斩杀,再借着训练的借口,顺势清理了一批老兵油子。
到当年年底时,蓟镇已经新组三营九千兵马,分守三屯营,永平,乐享县。
另有一万多囤兵,按登州经验,每一百人左右建一堡,在堡四周囤田,共计囤田二十万亩。
这边的田原先就是蓟镇的,但蓟镇历经总兵没有一个种田种的好的,现在到了丁毅手上,肯定会提高不少产量。
这边只种水稻,麦子和大豆,不种红薯和土豆,但每年丁毅会运来熟土豆和成品红薯干,饼给他们吃。
另这边的盐场规模没有旅顺大,除了够他们自己所用外,可以少量供给隔壁其他九边重镇。
仅蓟镇经过整偏后,丁毅新得兵马六千,囤兵辅兵数万。
蓟镇这边收支也都比较大。
朝廷虽然征饷,其实从来没有按要求能重到。
以往日经验算,最后到手有十分之一,十四万银就算成功。
而粮食全靠自己囤,因为杨嗣昌的策略就是让各九边重镇自己囤田自给自足。
假设朝廷给最终给到十四万银。
而丁毅今后一年的开支有三万五千多人的工资,粮食,合计就近六七十万两。
朝廷会提供一部份牛和种子,工具,但肯定不够,丁毅在这方面开支最少也要五万两。
加上建堡筑城煮盐场的材料费,新增六千兵马的军器装备,马匹,车辆等其他费用,七七八八加起来,又要四十万两左右。
那这边未来一年,丁毅最少要投入一百万,这和朝廷核饷差不多。(还是因为丁毅成本低)
明年就会好点,如果能丰收,最少能得四十万石粮。
而军器装备又是固定投资,明年会少很多,这样明年丁毅最多再投入三十万到四十万能养起来。
一年花三四十万养三万多人,并不算多。
丁毅打算这边前三年不分田,他自己来养囤兵辅兵,种得的粮全归自己,三年后,看情况可以和登州旅顺一样分田,开始收田税。
这样的做法是前期投入巨大,三年后收入也比较小,但开支也会少。
但收支还是小事,关键可以练出九千精兵,几乎等于控制了山海关以西最重要的地盘。
于是崇祯十二年,徐敷奏和丁毅的人在蓟镇又是修城,又是煮盐,又是练兵,把喜峰口,青山口这两个清兵常进出的地方修好后,又加固,再挖坑,造碉堡。
徐敷奏把这里经营好后,以后清兵出入,想走这条线就难了。
徐敷奏在这边大干的时候,王卫忠在临清也同样干,收编当地营军干活,发少量饷银,找地方囤田,不然支出太大。
沈世魁到天津后同样如此,三位总兵各自在自己的地盘囤田,练兵。
而这时,朝廷刚刚开完会,让各路总兵与当地督抚们配合练兵,征饷,但整个大明真正这么干的,只有这三个丁毅的总兵。
他们认真干,也是为了帮丁毅占地盘,练兵马,囤粮田,积蓄实力。
九月时,丁毅乘船经海路,先到天津,再到乐亭县(再从乐亭到蓟镇),并运给两镇各二十门12磅守城火炮,然后视察拿他军饷的兵马。
此时他对外面的总兵也都十分放心,必竟所有的精兵都是他的人训练出来,所有的中高层军官几乎都是他的人。
连徐敷奏现在也没有家丁了,只有一百亲兵。
看过天津和蓟镇两地后,丁毅更加无法想像大明朝会败成这样。
两地可囤田的地方最少几十万亩,仅各千户所加起来就有四五十万最少。
但当地军户大量逃亡,千户所名存实亡,卫所无数田地无人打理,又因为清兵多次从这边入关,百姓也是纷纷逃亡,百姓的田地也没人管,加上朝廷没钱,士兵没有饷粮,毫无斗志,一战即溃。
归根到底就是没人好好种田。
当官的不想种,当兵的没力气没心思种,所有人不种田,朝廷收不到税,收不到税发不出粮饷,士兵打仗就不行,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明末这方面做的好的就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卢象升,他在总督宣府、大同时,专心囤田,每亩收一钟(估计一钟两石到三石之间吧),一年就储存了二十多万石,更是练出宣大山数万兵马,这个囤田能力,让丁毅都汗颜。
崇祯当年还好好表扬了他,让九边向他学习。
然而最后还是被崇祯卖给清兵,所练精兵也几乎损伤殆尽。
另一个做的好是孙传庭,孙传庭在陕西时,练兵囤田,练出一万多秦兵,大败高迎祥,今年因为耳聋请辞,崇祯不信也算了,还把他抓进牢里,一关就是三年。
大明两个最会囤田练兵的就这么被崇祯搞掉。
其他总兵无心囤田,囤啥田啊?上面自会有人派饷,等饷银到了,咱们吃吃空饷,再收收好处,一年就几万几十万两,何必花这么大心思去囤田?
所以丁毅经过天津和蓟镇后,看到当地荒芜了如此多的粮田,心中也是大喜。
“好好囤田,一年后肯定能丰收啊。”他对着徐敷奏等人喜道。
众将官纷纷点头。
但囤田说容易也不容易,前期耕牛准备,工具准备,水渠修理,全都要大量的投入。
好在这次朝廷下了旨,让当地巡抚总督配合,很多东西由朝廷出一部份,丁毅支持一部份,效率就慢慢起来了。
丁毅花了点时间转了转蓟镇,召见了这边九千兵马的所有军官。
接着又转到天津。
蓟镇是大镇,天津就没这么多兵,马爌任天津总兵时,手下就四千多兵马,朝廷在册兵马是八千,他等于吃了一半空饷,但他前任就是这样,和他也无关,而且这时朝廷也发不满这么多饷。
为了把位置让给沈世魁,马爌被移镇甘肃,比原历史提前两年就去了甘肃。
他走时,带走自己的家丁和两千精壮,留下约两千老弱给沈世魁。
沈世魁带着三千多精锐到天津,随行有刘宗河,贺国庆,等东江大将。
天津遭受失灾的比较轻,还有少量百姓,沈世魁收拢百姓,加上两千老弱,开始囤田。
所以他的兵马没徐敷奏多,还是三千多。
丁毅看过天津之后,给他下了个指标,明年兵马要练到六千,囤田要达五万亩。
所需所有东西,山东会支持。
沈世魁一口答应。
http://www.qingfuzhita.com/yt73592/3108600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qingfuzhita.com。倾覆之塔手机版阅读网址:www.qingfuzhit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