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覆之塔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290章 河西战略

第290章 河西战略

    朝廷并没有为赵秩他们,举行什么盛大的欢迎仪式,就礼部和鸿胪寺派了几名官吏前来迎接。

    其余来迎接的官吏,基本都是赵秩和耿子茂的亲友。

    当然,朱元璋也派了一名宦官过来,表示对此事的重视,顺便直接传几句话给赵秩。

    倒不是有人特意针对远洋使节团,而是国家自有法度在。

    什么级别的人出使,出使的又是什么级别的国家,回来的时候朝廷派相应的官吏去迎接。

    不能高了,也不能低了。

    尤其是朱雄英的外交法规颁布之后,这方面执行的相当严格。

    赵秩这一趟出使,别看规模很大,实际上规格并不高。

    毕竟他这一趟没有什么明确任务和目标,只是出去看一看,顺便赚点钱而已。

    按照规定,朝廷不可能给出太高规格的迎接。

    不过赵秩一点都没觉得被冷落,进入大明后这一路受到的欢迎,皇帝派身边宦官迎接传话,已经完全足够了。

    就在他和亲友叙旧的时候,城门楼上有三个人,正拿着望远镜往他们这边看。

    正是陈景恪、朱雄英和徐妙锦。

    一边看,朱雄英还一边絮叨:“狻猊呢,怎么没看到狻猊。”

    “赵秩太不懂事了,竟然不把狻猊放到最显眼的地方。”

    陈景恪下意识的往旁边挪了几步,示意这人我不认识。

    跟在后面的蒋瓛和牛二虎将头转到一边,假装没有看到。

    徐妙锦嫌弃的道:“那不是狻猊,是狮子。”

    朱雄英连忙说道:“好好好,是狮子……快看快看,那是不是狮子。”

    徐妙锦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果然看到一只头上长满鬃毛的猛兽。

    “老师,你看那是狮子吗?”

    陈景恪拿起望远镜看去,确实是狮子,一头雄狮。

    不过体型比较小,脖子上的鬃毛也不是很多,典型的亚洲狮特征。

    “确实是狮子,不过是狮子里体型较小的那一类。”

    徐妙锦惊讶的道:“还有比这大的狮子吗?”

    陈景恪回道:“有,在更遥远的黑土大陆,生活有体型更大的狮子。”

    “比这种狮子长三分之一左右,雄狮头上的鬃毛也比这个多,就和炸开的毛球一样。”

    朱雄英插话道:“将来我派人去那黑土大陆,抓几只回来给你看。”

    徐妙锦认真的道:“不行,岂能为了自己的喜好,就如此劳民伤财呢。”

    小小年纪,严肃起来竟也有几分威严。

    朱雄英被堵得说不出话。

    陈景恪给他解围道:“自然不会专门去抓,将来远洋商队路过那边,顺手抓几只就可以了。”

    “就和这次一样,本来是出使列国做做生意,顺便抓一些当地独有的动物。”

    徐妙锦这才歉意的道:“原来如此,是我误会太孙了。”

    朱雄英连忙道:“嗐,你我何需如此见外……”

    然后他转移话题道:“长这么大我还没见过狮子呢。”

    徐妙锦也说道:“我也是第一次见到呢,很威猛。”

    陈景恪说道:“狮子是喜欢炎热偏干旱的气候,只有西域那边才适合生存。”

    “汉唐曾长期掌握西域,与极西之地诸国多有交流,西域藩属国曾进献过狮子。”

    “自唐中晚期以后,不复对西域的掌控,中原人就再没有见过这种猛兽了。”

    朱雄英冷哼一声道:“早晚有一天我大明要重新掌握西域,让华夏的脚步再次踏入极西之地。”

    这一次徐妙锦没有再说什么穷兵黩武之类的话,而是点头表示支持。

    陈景恪朝蒋瓛看了一眼。

    蒋瓛立即命周围站岗的人离远一点。

    就在他犹豫要不要也离开的时候,陈景恪说道:

    “不是什么大秘密,蒋指挥使听听也无妨。”

    蒋瓛这才恭敬的回来站好,心中也不禁好奇他们要说什么。

    陈景恪这才说道:“过了年晋王和燕王准备主动出击,我以为这样做就是浪费兵力。”

    见他们要谈正事,徐妙锦就放下望远镜,乖巧的站在朱雄英身旁。

    朱雄英不解的道:“这不是之前就商量好的策略吗。”

    “三叔去寻找也速迭儿的主力,四叔攻打咬住、乃儿不花、阿鲁帖木儿等部。”

    “两路出击,只要有一路能找到目标就算是成功,为何你又改变主意了?”

    陈景恪解释道:“北元那边又有新情报传来,在南下劫掠行动失败后,也速迭儿就带领部族退入了漠北深处。”

    “显然他也知道大明会发起反攻,提前做出了准备。”

    “若他有意避战,晋王的军队是不可能找到他的。”

    “如果晋王孤军深入漠北,很容易会被他切断粮道,然后集中优势兵力攻打。”

    “当年魏国公和梁国公就吃了这样的亏,幸得曹国公勇武,才没有酿成大祸。”

    他说的是洪武五年第二次北伐,当时大明三路出击,准备一举歼灭北元主力。

    分别是冯胜的西路军,徐达和蓝玉的主力中路军,以及李文忠的东路军。

    可以说,大明精锐尽出,当时全国上下都以为此战必胜。

    本来的计划是,中路军和东路军齐头并进相互照样,防止被北元各个击破。

    然而徐达和蓝玉中了王保保的诈败之计,在没有通知李文忠的情况下,加快了行军速度。

    最后孤军深入被北元主力包围。

    力战之下才勉强突围,却也损失惨重,作为主力的中路军失去战斗力。

    李文忠的东路军继续北上,连续击破北元主力,却也因为势单力孤无法扩大战果,只能撤回。

    冯胜率领的西路军,一路势如破竹拿下了河西走廊。

    但因为唐末以及五代十国的动乱,代表河西汉人的势力归义军得不到补充,逐渐势弱。

    最后被西夏李元昊所灭。

    至此河西汉人彻底没落,并逐渐消失。

    等到冯胜打过来的时候,河西的汉人加起来也只有千余户。

    这么点人口,是无法维持大明长久驻军的。

    冯胜只能带兵后撤。

    不过他也不是彻底退出了河西,而是修筑了嘉峪关,镇守河西门户,将主动权掌握在了大明手里。

    而陈景恪这次的目的,就是彻底拿下河西。

    “前几年调整人口布局的时候,大明往河西那边迁徙了数千户百姓。”

    “又有许多百姓为了谋生,自发迁徙过去。”

    “再加上当地原有的人口,已经过了万户。”

    “已经足以支撑大明在河西常驻一支军队。”

    “有了军队的保护,我们就可以继续往那里迁徙更多百姓。”

    “如此用不了多少年,河西走廊将再次回到大明的手里。”

    “掌握了河西走廊,西域乃至康藏,都不过是囊中之物罢了。”

    朱雄英思索道:“所以,你想让三叔去打河西?倒也不是不行。”

    “只是大明之前封了五个蒙古王公为关西卫所首领,如果现在攻打他们,恐怕会引起康藏王公的恐惧。”

    现在大明对康藏和嘉峪关以西,采取的都是羁縻制度。

    康藏册封的是藏人王公为卫所首领,关西那边则是蒙古王公为首领。

    名义上遵从大明号令,实际上就是割据实力。

    但不管怎么说,这些人都臣服大明了,也获得了皇帝的册封。

    现在贸然出兵打他们,就是食言而肥。

    朝廷一旦失信于人,后果是很严重的。

    尤其是会让康藏王公产生唇亡齿寒之感。

    你们今天敢背弃盟约攻打关西,明天是不是就要来打我们?

    到时候他们要是反叛,大明怎么办?

    派人去高原上攻打他们?

    别闹了,眼下那里对大明没有什么开发价值,只要保持名义上的所有权就足够了。

    派兵去打,得不偿失。

    等将来火器发展成熟再去打,会变得更加简单。

    陈景恪自然也考虑过这一点,说道:

    “关西共有七個蒙古王公,臣服的有五个,还有哈密王和豳王两部未臣服。”

    “让晋王出奇兵去打他们两部。”

    “同时,派大军出嘉峪关,和晋王配合里外夹击,震慑关西五卫。”

    “关西五卫是大明的臣子,河西走廊也是大明的疆域。”

    “朝廷派遣流官去治理,完全是合乎礼法的。”

    “而且大明已经废除了卫所制度,关西五卫也该遵照朝廷法令废除了。”

    “如果他们配合,还能给他们一个善始善终。”

    “如果不配合……想要收集他们和蒙古勾结的证据还不简单吗。”

    根本就用不着伪造,作为蒙古王公,虽然向大明称臣,可依然保持着和北元的联系。

    双方之间的贸易往来更是频繁。

    朝廷不追究什么事情都没有,追究起来这些都是勾结敌人的罪证。

    以前大明没能力追究,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现在有能力了,随时都可以收拾他们。

    蒋瓛很是震惊,没想到他们要商量的竟然是如此重大的事情。

    而且,他们是太孙和太孙伴读啊,竟然已经能决定如此大事了。

    想到这里,他的腰不禁又弯了几分。

    牛二虎倒是习以为常,而且他对真实情况了解更清楚。

    这种大事真正拿主意的是陈伴读,太孙不过是参与一下,提提意见而已。

    朱雄英说道:“我担心的还是康藏王公,朝廷可是在高原上封了三个卫所的。”

    陈景恪胸有成竹的道:“只要师出有名,问题就不大。”

    “他们肯定会受到惊吓,只需派人去安抚即可。”

    “就告诉他们,朝廷已经废除卫所制,他们的也要废除。”

    “不过考虑到他们对朝廷的忠心,不会剥夺他们的权力,而是改封为土司。”

    “但也要警告他们,不可三心二意,不可与大明的敌人交好。”

    “既然封了土司,就要完全按照土司制度来。”

    “大明会往高原派遣宣政使,各部必须配合他们的工作,否则视为反叛。”

    朱雄英连连点头,说道:“这个办法好,如此恩威并施,高原上那些王公定不敢在生事。”

    陈景恪话锋一转道:“就算他们生事也无所谓,现在的高原可不是唐朝时期了。”

    唐朝时期气候偏暖和,高原上的冻土融化,能种植更多的粮食,放养更多的牲畜。

    人口也大量增加。

    再加上又出了雄主和能臣,才有了强大的吐蕃。

    随着小冰河期的临近,高原受到的影响更大,农业和畜牧业都遭受了重大打击。

    再加上腐朽的统治阶级内乱,造成的政局动荡,最终导致吐蕃灭亡,高原再次陷入四分五裂。

    一直到现在,高原依然处在分裂状态。

    大明设立的三个卫所,就是三家比较大的王公势力。

    在这三家之外,还有很多别的势力,一直想取而代之。

    “如果他们真的敢反叛,都不用大明出兵,自有其他部落的人出手灭了他们。”

    “然后拿着他们的头颅向大明邀功,以求能取代他们的位置。”

    话说到这里,大的方针战略就已经确定。

    剩下的事情,就交给具体的人去做了。

    之后他们又在城楼上看起了热闹,毕竟今天是带徐妙锦出来玩的,不能扫了她的兴致。

    一直到使节团返回城内,他们才意犹未尽的离开。

    接着又在城内游玩起来。

    经过一年的发展,洛阳城的人口已经达到四十万,正式超过了应天。

    但丝毫没有应天城的拥挤感。

    除了部分人口区域人口较为密集,大部分地方人还是显得有些冷清。

    不过这也正常,毕竟百万人的规模,不是那么好填充的。

    而且越往后人口增加的就越慢。

    原因很简单,最开始为了快速填充人口,移民的标准很低。

    只要身家清白,有一技之长就可以过来。

    等人口达到一定数量,就会提高标准。

    越到后面,想要在这里落户就越难。

    陈景恪说道:“作为京师,必然是人口汇聚之地,常住人口有五六十万就差不多了。”

    “要给流动人口留下足够的空间。”

    徐妙锦说道:“四十多万的冗余,流动人口有那么多吗?”

    朱雄英自信的道:“你等着瞧吧,最多二十年,洛阳的总人口就会突破百万。”

    “到时候咱们就要发愁,如何才能装得下更多人口了。”

    陈景恪颔首道:“百万人口是洛阳城的极限,不是大明首都的极限。”

    “不过还好,在修筑洛阳城的时候,就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

    “周围预留了大片的空地,若有需要,随时可以修建卫城分流人口。”

    朱雄英说道:“这就叫提前量,直接将计划做到了五十年后……”

    徐妙锦敬佩的道:“老师高瞻远瞩,让人佩服。”

    朱雄英撇了撇嘴,早知道就不提这一茬了。

    在外面转悠了大半天,三人才返回皇宫。

    徐妙锦去了坤宁宫,陈景恪和朱雄英则去乾清宫,找朱元璋和朱标商量调整战略的事情。

    (本章完)

    

    http://www.qingfuzhita.com/yt108629/4186602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qingfuzhita.com。倾覆之塔手机版阅读网址:www.qingfuzhit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