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危险来自于停滞不前
听到‘历史赋予的使命’,朱元璋祖孙三人都有些激动,很轻易就接受了这个概念。
作为推崇祖先崇拜,又最擅长记录历史的文明,华夏人对‘历史’有着别样的情怀。
史册留名,是人一生最高的追求。
先秦时期的刺客,为了青史留名甘愿付出生命。
东晋桓温更是说出了,‘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这样的话。
朱元璋祖孙三人自然也想青史留名,与历代明君雄主相媲美,甚至想在功绩上超越历代君主。
朱雄英亢奋的道:“历史的使命交到了大明的手里,我们就要抓住机会,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朱元璋很是喜欢他的雄心壮志:“乖孙有这个抱负就好。”
朱标却说道:“盛世岂是那么容易就能开创的,景恪虽然提出了种种改革,还拿出了帝国计划。”
“但我们谁都不知道最终结果会如何,只能一步步往前走。”
朱元璋颔首道:“我们的每一个决定,都影响着几千万苍生,谨慎一点是好的。”
陈景恪自然不能告诉他们,这些是未来的趋势,不过他也已经想好了另一套解释:
“方才我说过,制度奠定在很久以前。”
“我的变法也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通过观察历史,梳理国家发展的脉络,从中推演出的结果。”
朱标精神一震,追问道:“你在历史中发现了什么?”
朱元璋也立即就坐直了身子,熟悉的味道又来了,开课。
陈景恪清了清嗓子,说道:“首先是关于国家和朝廷,国家的发展其实就是中央集权的过程。”
朱标不解的道:“中央集权?”
陈景恪说道:“对,中央集权,也就是天子的权威越来越大。”
“从原本松散的部落联盟,到建立更加严谨的国家,是一次对君主权力的增强。”
“夏商周采取封建制度,天子与诸侯王共治天下。”
“诸侯王拥有极大的权势,甚至可以反过来取代天子。”
“秦朝大一统之后,改封建制为郡县制,一個县令都要君主亲自任命。”
“权力再一次集中,皇帝的权力再一次增强。”
“两汉隋唐时期,世家豪强力量强大,他们通过掌握学问,垄断了做官的门路。”
“皇帝也不得不向他们妥协……”
“唐朝末年世家豪强被消灭,等宋朝建立,再也没有势力能掣肘皇权,皇帝的权力进一步增强。”
“大明建立,洪武十三年陛下废除丞相制,彻底终结了一千多年来皇权和相权之争。”
“天下大权尽归天子之手,陛下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乾纲独断。”
“放在两汉隋唐时期,皇帝要是敢废丞相,定然会引起轩然大波。”
“而在我大明,几乎没有人敢反对,陛下很轻易就达成了目的。”
朱元璋非常的得意:“你是说,咱废丞相是顺应历史潮流之举?”
陈景恪颔首道:“目前来看确实如此,天子大权独揽,能减少不必要的内耗。”
“任何政策都能得到贯彻执行……”
“大明的种种变革都能顺利施行,也得益于此。”
“但此举到底是对还是错,还要看陛下带领大明走向何方。”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若咱能实现国泰民安,此举就是明智的,历史也会给予很高评价。”
“若做不到,就会被天下人唾骂,这个道理咱懂。”
陈景恪说道:“是的,天子大权独揽,将天下的重担负于己身。”
“若他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责任,大概率是要遗臭万年的。”
朱标眉头一皱,提醒道:“景恪,慎言。”
朱元璋却摆摆手说道:“他说的都是大实话,这里又没外人怕什么。”
“其实废除丞相制,咱心里也有些犯嘀咕,不知道这么做是否正确。”
“景恪你这一番分析,替咱去除了心中的担忧。”
“接下来就要看咱,如何肩负起历史给的责任了。”
陈景恪说道:“陛下英明。”
朱元璋却摇头说道:“不,咱一点都不英明。”
“以前咱一直将天下视为私有,将百姓视为奴仆,今日才知道何为天子。”
陈景恪赞道:“陛下能有此想,就已经超过历史上大多数君主了。”
朱元璋只是笑笑,转而说道:“继续说,除了中央集权,还有什么发现?”
陈景恪说道:“还有就是关于民的,或者说是关于人权的。”
人权?
朱元璋眉头一挑,说道:“我记得你和方孝孺说过这个词,还让他去观察思考其中的深意。”
陈景恪并不意外他知道这件事情,回道:
“是的,人权就是作为人最基本的权力。”
“华夏数千年历史,也可以看做是人权不断完善的历史。”
朱元璋说道:“哦,详细给咱说说。”
朱标也露出倾听之意。
陈景恪说道:“先秦时期最底层的人,一出生就被禁锢在村子里,生老病死都不允许离开。”
“他们没有自己的姓氏,连名字都不配拥有,地位约等于牲畜。”
听到这里,朱元璋脸色变得有些难看。
不是针对陈景恪的,而是想到了自己。
虽然他们有姓氏,可照样不配拥有正式的名字。
他祖父叫朱初一,父亲叫朱五四,他自己在家族行八,所以叫朱重八。
说起来他们是拥有户籍的平民百姓,可事实上就是两条腿的牲畜。
陈景恪没有察觉到他的变化,自顾自的说道:
“秦国变法采用军功爵制,最底层的人终于拥有了实现阶级跃迁的机会。”
“路引制度的施行,让百姓有机会离开村子,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等秦朝大一统重新录入户籍,最普通的百姓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姓氏。”
“百姓终于获得了一定的权力,虽然这个权力很小,但也总比以前强。”
“到了唐朝时期,村子依然被高墙围起,城池内部以坊市隔开,百姓想要外出是非常困难的。”
“出入城池都要有路引,若把守城门的人擅自放没有路引的人进出,就要受到惩罚。”
“到了宋朝,村镇的围墙被拆除,路引制度进一步放开,百姓可以随意进出城池。”
“虽然我很鄙视宋朝,但在这一点上他们做的确实很不错。”
“学问在这个时期彻底普及,普通百姓也有机会读书识字。”
“尽管很难,但比以前没有任何机会,已经是个巨大的进步。”
“根据史书记载,宋朝的人口流动是非常频繁的。”
“很多失地的百姓,聚集在各大城市,靠给人做工谋生。”
“而频繁的人口流动,促进了技术的交流,宋朝的生产力发展非常迅速。”
“瓷器、丝绸、白糖、造船、航海、工商业等等,都得到蓬勃发展。”
“就以钢铁产量为例,最高时期达到了年产千万斤……”
“从以上种种可以看出,随着历史的发展,百姓也在逐渐获得更多的基本权力。”
“套在他们身上的枷锁,在一点点被取下。”
“这是历史的潮流,逆流而行者,必将被洪流淹没。
朱元璋的脸色变得极为不自然,因为他就是逆流而行的那个人。
建国之初,他制定了极为严苛的人口制度。
强行给人划分职业,不允许人更换,还限制人口流动。
虽然经过陈景恪纠正,很多政策改了,但有一些依然还在施行。
而且他对陈景恪这套理论,也并不完全支持。
“人口流动确实能促进交流,但也会带来极大的不稳定。”
“宋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得不将流民中的青壮招入厢军,从而导致了极为严重的冗兵问题。”
“前车之鉴,我大明不可不吸取。”
陈景恪反驳道:“人很难超越时代看待问题,宋朝君臣就是如此。”
“他们忽视了人口流动带来的好处,只看到了其中的弊端。”
“然后又采用了自己能理解的方式,去解决这个弊端,从而造成了冗兵问题。”
“事实上,这个问题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
朱元璋好奇的道:“哦,怎么解决?”
陈景恪说道:“工商业,宋朝海贸发达,生产的商品远销全世界。”
“若他们建立大型作坊,招募流民去做工。”
“既能解决流民问题,又可以生产更多的商品,从海贸获取更大的利润。”
朱元璋连连摇头,说道:“不妥不妥,如此多的青壮聚集在一起,很容易惹出事端。”
陈景恪叹道:“陛下还是不懂,百姓只有活不下去才会造反。”
“但凡有一口饭吃,谁又想干掉脑袋的事情?”
朱元璋依然坚持己见:“你说的或许是对的,可朝廷不能冒这个险。”
“况且,生产力发展慢一点,影响也并不大。”
“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点好处,就冒如此大的风险。”
陈景恪并不觉得奇怪,朱元璋要是支持他的理论,那才有问题。
就连朱标,也不支持他的解决之法。
对他们来说,限制人口流动,是前人留下的智慧,是最正确的处理之法。
“陛下,这个世界不只有大明一个国家。”
“我们止步不前的时候,别人可不会停下等待我们。”
“早晚有一天,会有国家超过我们,然后来侵略我们。”
朱元璋不以为然的道:“不要危言耸听,就算有国家生产力超过我们又能如何?”
“我大明百万雄军,何惧强敌。”
朱标也点头表示赞同。
就连朱雄英,都有些质疑。
陈景恪心下叹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生产力意味着什么。
估计还以为就是织更多的布,造出更精美的物品器具。
看来是时候给他们来一波大震撼了。
想到这里,他抢过朱雄英的笔,抽出一张白纸画了几个图案。
朱元璋探头看过来,疑惑的道:“这是什么?”
陈景恪讲解道:“这是我设想中全新的火铳,这是定装金属弹。”
“外壳用铜或者铁制作,里面封存固定量的火药。”
“底部安装一个类似燧石一样的小东西……”
“火铳里安装一个撞针,用撞针撞击底部燧石,从而引燃内部火药,将弹头发射出去。”
“如果这个设计能够实现,从今往后火铳将不在惧怕水,射击速度也能提高十倍不止。”
“到那个时候,火铳将彻底取代弓弩,成为军中最重要的装备。”
朱元璋可太清楚这种火铳一旦成真,威力将是何等的巨大,惊叹道:
“真是天才般的设想,咱这就让军器局的人去研究……”
陈景恪阻止:“陛下,军器局的人连火绳铳和燧发铳都没研究明白呢,让他们研究这个有点强人所难了。”
“而且这种火铳最重要的就是定装弹,就算研究出来了,也没办法大规模生产,不具备实战意义。”
“而且,这种火铳比起我设想中的另外一种机关铳,威力不值一提。”
朱元璋一听还有更好的,连忙催促道:
“机关铳?快给咱说说是什么样子的。”
陈景恪在纸上画了一个加特林的草图,又画了一个弹链。
“这是弹链,负责给机关铳输送子弹的。”
“只要不停地转动这个轮子,子弹就会入雨点一般射出……”
“再多的军队,在它面前都不堪一击。”
“嘶……”朱元璋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他仿佛看到了割麦子的场景。
朱标也眼皮子直跳,这机关铳堪称杀人机器啊。
在这种兵器面前,靠数量已经很难取胜了。
朱雄英则兴奋的道:“好好好,若能将这种机关铳造出来,我大明的军队定将横扫天下。”
陈景恪却浇冷水道:“但这只是设想,以现在的生产力根本就做不到。”
朱元璋深吸口气,说道:“原来生产力竟还有这般用处,是咱目光太短浅了。”
陈景恪却还不打算就这样放过他们,继续说道:
“蒙古当年西征,将火药的制作技术传给了极西诸国,那里的人已经造出了火铳和火炮。”
“我能想到的机关铳,他们也定然能想到。”
朱元璋脸色变得异常难看,好半晌才吐出了一句话:
“蒙古人,害人不浅。”
陈景恪继续火上浇油:“温差发动机,陛下已经见过了,也设想过它的种种用处。”
温差发动机先是在宫里流传开来,然后传出宫外,很快就成为贵族官僚之间的新玩具。
很多人脑洞大开,开发它的用处。
有人想着能不能带动磨盘,有人尝试带动马车,还有人设想装在船上。
但温差发动机的实用性确实不强,至少以当前的科技水平,还无法将其实用化。
最终也只能用来带动风扇,给人吹吹凉风。
“在极西诸国,有一种类似于温差发动机的机器,名为蒸汽机。”
“就是利用蒸汽的力量来带动的机器。”
“这种机器实用性非常强,可以用来带动马车和船只。”
“只是现在他们的研究还比较落后,无法将之实用化。”
“可是,数百年来一直有人在研究,早晚有一天他们能造出实用的蒸汽机。”
“到那个时候,他们将蒸汽机装在船上,就可以远渡重洋出现在大明的海岸线。”
“还可以将蒸汽机装在车上,作为运输工具。”
“在车四周装上铁板,就是装甲车,真正的刀枪不入。”
“再将火炮火铳安装在蒸汽船蒸汽车上,那将是无敌的利器。”
“如果大明不顺应历史潮流,而是选择停滞不前,甚至逆流而行。”
“早晚有一天,会被极西诸国打上门来。”
“到时候,面对敌人的钢铁洪流,大明要如何应对?”
(本章完)
http://www.qingfuzhita.com/yt108629/4186598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qingfuzhita.com。倾覆之塔手机版阅读网址:www.qingfuzhita.com
作为推崇祖先崇拜,又最擅长记录历史的文明,华夏人对‘历史’有着别样的情怀。
史册留名,是人一生最高的追求。
先秦时期的刺客,为了青史留名甘愿付出生命。
东晋桓温更是说出了,‘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这样的话。
朱元璋祖孙三人自然也想青史留名,与历代明君雄主相媲美,甚至想在功绩上超越历代君主。
朱雄英亢奋的道:“历史的使命交到了大明的手里,我们就要抓住机会,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朱元璋很是喜欢他的雄心壮志:“乖孙有这个抱负就好。”
朱标却说道:“盛世岂是那么容易就能开创的,景恪虽然提出了种种改革,还拿出了帝国计划。”
“但我们谁都不知道最终结果会如何,只能一步步往前走。”
朱元璋颔首道:“我们的每一个决定,都影响着几千万苍生,谨慎一点是好的。”
陈景恪自然不能告诉他们,这些是未来的趋势,不过他也已经想好了另一套解释:
“方才我说过,制度奠定在很久以前。”
“我的变法也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通过观察历史,梳理国家发展的脉络,从中推演出的结果。”
朱标精神一震,追问道:“你在历史中发现了什么?”
朱元璋也立即就坐直了身子,熟悉的味道又来了,开课。
陈景恪清了清嗓子,说道:“首先是关于国家和朝廷,国家的发展其实就是中央集权的过程。”
朱标不解的道:“中央集权?”
陈景恪说道:“对,中央集权,也就是天子的权威越来越大。”
“从原本松散的部落联盟,到建立更加严谨的国家,是一次对君主权力的增强。”
“夏商周采取封建制度,天子与诸侯王共治天下。”
“诸侯王拥有极大的权势,甚至可以反过来取代天子。”
“秦朝大一统之后,改封建制为郡县制,一個县令都要君主亲自任命。”
“权力再一次集中,皇帝的权力再一次增强。”
“两汉隋唐时期,世家豪强力量强大,他们通过掌握学问,垄断了做官的门路。”
“皇帝也不得不向他们妥协……”
“唐朝末年世家豪强被消灭,等宋朝建立,再也没有势力能掣肘皇权,皇帝的权力进一步增强。”
“大明建立,洪武十三年陛下废除丞相制,彻底终结了一千多年来皇权和相权之争。”
“天下大权尽归天子之手,陛下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乾纲独断。”
“放在两汉隋唐时期,皇帝要是敢废丞相,定然会引起轩然大波。”
“而在我大明,几乎没有人敢反对,陛下很轻易就达成了目的。”
朱元璋非常的得意:“你是说,咱废丞相是顺应历史潮流之举?”
陈景恪颔首道:“目前来看确实如此,天子大权独揽,能减少不必要的内耗。”
“任何政策都能得到贯彻执行……”
“大明的种种变革都能顺利施行,也得益于此。”
“但此举到底是对还是错,还要看陛下带领大明走向何方。”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若咱能实现国泰民安,此举就是明智的,历史也会给予很高评价。”
“若做不到,就会被天下人唾骂,这个道理咱懂。”
陈景恪说道:“是的,天子大权独揽,将天下的重担负于己身。”
“若他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责任,大概率是要遗臭万年的。”
朱标眉头一皱,提醒道:“景恪,慎言。”
朱元璋却摆摆手说道:“他说的都是大实话,这里又没外人怕什么。”
“其实废除丞相制,咱心里也有些犯嘀咕,不知道这么做是否正确。”
“景恪你这一番分析,替咱去除了心中的担忧。”
“接下来就要看咱,如何肩负起历史给的责任了。”
陈景恪说道:“陛下英明。”
朱元璋却摇头说道:“不,咱一点都不英明。”
“以前咱一直将天下视为私有,将百姓视为奴仆,今日才知道何为天子。”
陈景恪赞道:“陛下能有此想,就已经超过历史上大多数君主了。”
朱元璋只是笑笑,转而说道:“继续说,除了中央集权,还有什么发现?”
陈景恪说道:“还有就是关于民的,或者说是关于人权的。”
人权?
朱元璋眉头一挑,说道:“我记得你和方孝孺说过这个词,还让他去观察思考其中的深意。”
陈景恪并不意外他知道这件事情,回道:
“是的,人权就是作为人最基本的权力。”
“华夏数千年历史,也可以看做是人权不断完善的历史。”
朱元璋说道:“哦,详细给咱说说。”
朱标也露出倾听之意。
陈景恪说道:“先秦时期最底层的人,一出生就被禁锢在村子里,生老病死都不允许离开。”
“他们没有自己的姓氏,连名字都不配拥有,地位约等于牲畜。”
听到这里,朱元璋脸色变得有些难看。
不是针对陈景恪的,而是想到了自己。
虽然他们有姓氏,可照样不配拥有正式的名字。
他祖父叫朱初一,父亲叫朱五四,他自己在家族行八,所以叫朱重八。
说起来他们是拥有户籍的平民百姓,可事实上就是两条腿的牲畜。
陈景恪没有察觉到他的变化,自顾自的说道:
“秦国变法采用军功爵制,最底层的人终于拥有了实现阶级跃迁的机会。”
“路引制度的施行,让百姓有机会离开村子,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等秦朝大一统重新录入户籍,最普通的百姓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姓氏。”
“百姓终于获得了一定的权力,虽然这个权力很小,但也总比以前强。”
“到了唐朝时期,村子依然被高墙围起,城池内部以坊市隔开,百姓想要外出是非常困难的。”
“出入城池都要有路引,若把守城门的人擅自放没有路引的人进出,就要受到惩罚。”
“到了宋朝,村镇的围墙被拆除,路引制度进一步放开,百姓可以随意进出城池。”
“虽然我很鄙视宋朝,但在这一点上他们做的确实很不错。”
“学问在这个时期彻底普及,普通百姓也有机会读书识字。”
“尽管很难,但比以前没有任何机会,已经是个巨大的进步。”
“根据史书记载,宋朝的人口流动是非常频繁的。”
“很多失地的百姓,聚集在各大城市,靠给人做工谋生。”
“而频繁的人口流动,促进了技术的交流,宋朝的生产力发展非常迅速。”
“瓷器、丝绸、白糖、造船、航海、工商业等等,都得到蓬勃发展。”
“就以钢铁产量为例,最高时期达到了年产千万斤……”
“从以上种种可以看出,随着历史的发展,百姓也在逐渐获得更多的基本权力。”
“套在他们身上的枷锁,在一点点被取下。”
“这是历史的潮流,逆流而行者,必将被洪流淹没。
朱元璋的脸色变得极为不自然,因为他就是逆流而行的那个人。
建国之初,他制定了极为严苛的人口制度。
强行给人划分职业,不允许人更换,还限制人口流动。
虽然经过陈景恪纠正,很多政策改了,但有一些依然还在施行。
而且他对陈景恪这套理论,也并不完全支持。
“人口流动确实能促进交流,但也会带来极大的不稳定。”
“宋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得不将流民中的青壮招入厢军,从而导致了极为严重的冗兵问题。”
“前车之鉴,我大明不可不吸取。”
陈景恪反驳道:“人很难超越时代看待问题,宋朝君臣就是如此。”
“他们忽视了人口流动带来的好处,只看到了其中的弊端。”
“然后又采用了自己能理解的方式,去解决这个弊端,从而造成了冗兵问题。”
“事实上,这个问题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
朱元璋好奇的道:“哦,怎么解决?”
陈景恪说道:“工商业,宋朝海贸发达,生产的商品远销全世界。”
“若他们建立大型作坊,招募流民去做工。”
“既能解决流民问题,又可以生产更多的商品,从海贸获取更大的利润。”
朱元璋连连摇头,说道:“不妥不妥,如此多的青壮聚集在一起,很容易惹出事端。”
陈景恪叹道:“陛下还是不懂,百姓只有活不下去才会造反。”
“但凡有一口饭吃,谁又想干掉脑袋的事情?”
朱元璋依然坚持己见:“你说的或许是对的,可朝廷不能冒这个险。”
“况且,生产力发展慢一点,影响也并不大。”
“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点好处,就冒如此大的风险。”
陈景恪并不觉得奇怪,朱元璋要是支持他的理论,那才有问题。
就连朱标,也不支持他的解决之法。
对他们来说,限制人口流动,是前人留下的智慧,是最正确的处理之法。
“陛下,这个世界不只有大明一个国家。”
“我们止步不前的时候,别人可不会停下等待我们。”
“早晚有一天,会有国家超过我们,然后来侵略我们。”
朱元璋不以为然的道:“不要危言耸听,就算有国家生产力超过我们又能如何?”
“我大明百万雄军,何惧强敌。”
朱标也点头表示赞同。
就连朱雄英,都有些质疑。
陈景恪心下叹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生产力意味着什么。
估计还以为就是织更多的布,造出更精美的物品器具。
看来是时候给他们来一波大震撼了。
想到这里,他抢过朱雄英的笔,抽出一张白纸画了几个图案。
朱元璋探头看过来,疑惑的道:“这是什么?”
陈景恪讲解道:“这是我设想中全新的火铳,这是定装金属弹。”
“外壳用铜或者铁制作,里面封存固定量的火药。”
“底部安装一个类似燧石一样的小东西……”
“火铳里安装一个撞针,用撞针撞击底部燧石,从而引燃内部火药,将弹头发射出去。”
“如果这个设计能够实现,从今往后火铳将不在惧怕水,射击速度也能提高十倍不止。”
“到那个时候,火铳将彻底取代弓弩,成为军中最重要的装备。”
朱元璋可太清楚这种火铳一旦成真,威力将是何等的巨大,惊叹道:
“真是天才般的设想,咱这就让军器局的人去研究……”
陈景恪阻止:“陛下,军器局的人连火绳铳和燧发铳都没研究明白呢,让他们研究这个有点强人所难了。”
“而且这种火铳最重要的就是定装弹,就算研究出来了,也没办法大规模生产,不具备实战意义。”
“而且,这种火铳比起我设想中的另外一种机关铳,威力不值一提。”
朱元璋一听还有更好的,连忙催促道:
“机关铳?快给咱说说是什么样子的。”
陈景恪在纸上画了一个加特林的草图,又画了一个弹链。
“这是弹链,负责给机关铳输送子弹的。”
“只要不停地转动这个轮子,子弹就会入雨点一般射出……”
“再多的军队,在它面前都不堪一击。”
“嘶……”朱元璋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他仿佛看到了割麦子的场景。
朱标也眼皮子直跳,这机关铳堪称杀人机器啊。
在这种兵器面前,靠数量已经很难取胜了。
朱雄英则兴奋的道:“好好好,若能将这种机关铳造出来,我大明的军队定将横扫天下。”
陈景恪却浇冷水道:“但这只是设想,以现在的生产力根本就做不到。”
朱元璋深吸口气,说道:“原来生产力竟还有这般用处,是咱目光太短浅了。”
陈景恪却还不打算就这样放过他们,继续说道:
“蒙古当年西征,将火药的制作技术传给了极西诸国,那里的人已经造出了火铳和火炮。”
“我能想到的机关铳,他们也定然能想到。”
朱元璋脸色变得异常难看,好半晌才吐出了一句话:
“蒙古人,害人不浅。”
陈景恪继续火上浇油:“温差发动机,陛下已经见过了,也设想过它的种种用处。”
温差发动机先是在宫里流传开来,然后传出宫外,很快就成为贵族官僚之间的新玩具。
很多人脑洞大开,开发它的用处。
有人想着能不能带动磨盘,有人尝试带动马车,还有人设想装在船上。
但温差发动机的实用性确实不强,至少以当前的科技水平,还无法将其实用化。
最终也只能用来带动风扇,给人吹吹凉风。
“在极西诸国,有一种类似于温差发动机的机器,名为蒸汽机。”
“就是利用蒸汽的力量来带动的机器。”
“这种机器实用性非常强,可以用来带动马车和船只。”
“只是现在他们的研究还比较落后,无法将之实用化。”
“可是,数百年来一直有人在研究,早晚有一天他们能造出实用的蒸汽机。”
“到那个时候,他们将蒸汽机装在船上,就可以远渡重洋出现在大明的海岸线。”
“还可以将蒸汽机装在车上,作为运输工具。”
“在车四周装上铁板,就是装甲车,真正的刀枪不入。”
“再将火炮火铳安装在蒸汽船蒸汽车上,那将是无敌的利器。”
“如果大明不顺应历史潮流,而是选择停滞不前,甚至逆流而行。”
“早晚有一天,会被极西诸国打上门来。”
“到时候,面对敌人的钢铁洪流,大明要如何应对?”
(本章完)
http://www.qingfuzhita.com/yt108629/4186598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qingfuzhita.com。倾覆之塔手机版阅读网址:www.qingfuzhit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