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紫宸(下)
倾覆之塔小说推荐阅读:十八道金牌追令,开局混沌道体!、四合院:我崔大可不在偷牛、赵云转世之横扫异界、带着农场混异界、逆天九小姐:帝尊,别跑!、武炼巅峰、龙血战神、神印王座的假面骑士、盖世、荒古帝业、极品僵尸、怪物乐园、将乱
元照再拜起身,视野上缘触到了那道黄绸的衣摆。
他即刻顿住,不再上视,低着头退回座位。
这道身影其实从不显露什么威压,既不喜怒无常,亦不残忍暴虐,他很多时候喜欢安静,但开口总是清楚明白;他并不像前面几个皇帝那样注重礼制,他会深夜唤朝臣来寝宫,也会换上便服去臣子的宅邸,但从无人敢因此在他面前僭越一丝一毫。
他提着戟和剑来到这个位置上已经快三十年了,庞大的帝国在他手中复兴,他放眼的地方是天之南、地之北,以及无穷云霄上的高渺冥天……而在御座之前,早已尽是匍匐之臣。
元照知道自己登上足以看见这道身影的位置时已经晚了很久,他不像那些耄耋老臣一样知晓这位君主的过去,因此总是怀着十二分的小心和敬畏去接触和面对。那些史书里一些前代皇帝往往并不握有这样的威权,元照能够很清楚地感知到这道身影对这座帝国绝然的掌控,连五姓世家也对其怀有不难看出的小心和畏惧。
而即便已做了快十年的尚书,这也只是元照第六次来到这座紫殿。
暗黄的地锦,雕铜的栋梁,高悬的帷幔,以及大唐至中至上之地应有的宁和安静,风啸的冬夜被远远隔绝在外,能夜间来到这里有一把椅子,应是这帝国莫高的殊荣。
已落座之人俱是眼熟的身影,元照只扫了一眼——天理院哲子、中书令、门下侍中、御史大夫、礼部尚书……李度。
这位紫衣因年老得一把软椅,清矍的脸安静看着地面,手里缓缓数着一串念珠。
“我近日收的折子越来越多,官衔也越来越高,士林是我朝吏治之砥柱,今日数千士子临于皇城之下,他们共上之《十请》我看了,行何章程,我想听听几位的见解。”上首传来轻微摞叠折子的声音,“诸卿都有议论和上书,我也见了几篇精到言论,像郑歧的《科举新法改》,卓羽纶的《士与五姓之庙堂》,官志沂的《法在公卿之上》,见地都很深刻——喏,拿给几位卿家看看。”
轻缓的脚步下来,一个小黄门将几份抄好的折子一一递给他们。
元照低眸接过,随意翻开一个——其实他根本不必去看,这三人会写什么他心中早就清楚。
今日士子之抗议表面在愤怒王家子之行凶,根本却是士子地位的低下、五姓的压迫统治,而士之读书求进,正在科举,王家子可以不伏法,但科举不能不改制。
但改制,其实也并非只《科举新法》一条路能走。
士林虽然已经汹汹,庙堂上总体还是冷静,高处便有几位自己就是山头,并不显然站在哪一方,以及尚有许多小门第的出身,他们于此事有更温和的观点。
且说,【禁荐令】不取消,士人就过不下去吗?
当然不是,前面几个百年,大唐都是这么过来的,其中不乏公荐之中伯乐识宝马的美谈。
只是无忧无虑的统治层就是会惯性地增长自己的压迫,近些年越发变本加厉,因而再度激起了反抗——这大概是一个新的周期,无论是世家自行调整,还是皇帝麒麟乃至外战插手,将世家肆无忌惮伸出的枝蔓收敛回去就好了。
但《科举新法》偏偏要从根上夺去世家掌控士子、乃至统治吏治的权力,将之完全还归士人。
郑歧的《科举新法改》大约就是此意,他一直着手修订许相的《新法》,去掉一些尖锐的矛盾,努力将之改为更温和、两方都能接受的版本。这位老臣虽然出身郑氏,但确实是既有清名,又通世务的朝堂老松,这本《新法改》经过几次修改已确实可以推行,而且元照几乎可以确定,世家会接受,而士林即便不会满意,但也会有人满足,有人叹息,并且开始动荡分裂……人心一散,其实也就败了九成了。
他和女子说“等不及”,抢在今日促成这次皇城抗辩,这本《新法改》其实是原因之一。
他合上此本,殿中无人言语,他默不作声地翻开下一个。
卓羽纶是朝堂年轻一辈中崭露头角之人,这位年轻人确实总有更高更深的视角,并且极坚定地只与御座上那道身影同一立场。
他这篇折子跳过了科举这一争端,曰大唐百年之裂隙不在一科举,而在士与五姓之庙堂,这两派的关系天然对立,并且一直是畸形的,因而重构两方庙堂权力的关系才是根治痼疾之关键。
他的建议是保留五姓遴选士人的特权,但要他们极大程度地退出朝堂,让位给天下士子,盖因五姓本来持有麟血,应天之选,由来与大唐共存,永远保持超然之地位,遴选之权又足以令他们不与大唐脱钩。
而士子们无地无兵,往往也无修为,得权亦无虞社稷,且士人们所求之理想是建事立功,多过肆意享乐,他们治理社稷,显然优过这些五姓之人。
这是一个更激进、更大刀阔斧的愿景,甚至超过所谓《科举新法》,某种程度上它确实“两全其美”,要完成这个愿景除了长久的时间之外,真正核心的是一位实权君主的决心……元照稍微顿了一会儿,在心里尝试揣摩了一下上首那道身影的意愿,却没丝毫抬头窥看的动作。
刑部侍郎官志沂的本子就简单很多,他的愿景其实更宏大、更合理,也就更遥远且不可实现。
他既不谈科举,亦不谈士人与五姓,倒希望皇帝无限拔高“法”的权威,因为矛盾的根源是特权,那么使士人与五姓,乃至整个大唐之人都在“大唐律”之下,如此九成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可惜这愿景恐怕既受五姓的反对,也未必得士人们的欢迎。
元照合上三本册子,一动不动没有说话,他知道有人会说。
下一刻上首传来一道椅子推动的颤巍声音,是李度撑着扶手站起来,向着上面伏倒在地,哑声道:“老臣惭愧,未能约束,有负陛下所托。”
苍白的头发披在地上。
三枚折子虽然路线不一、所论迥异,却全都在明暗中指向了一件事——五姓之放荡,必须得到一些扼制了。
“李卿言重,请起吧。”淡声传下来。
元照低眸看着自己的手,在他眼中,李度一直都像宣政殿中心的那尊大玉树,是个尊贵超然的废物。
居宰相之位,具李家之嫡血,却尸位素餐,每日寄身幻楼与佛寺,既无修行之资,强为延寿之事。
但有一点理由元照是承认的,尚书省以执行政令为职,但执行什么打回什么确实不由这位宰相决定,他只能向下拨弄权柄,绝无力向上抗辩一分。
李度泣声撑身起来,另一道老而低沉开口了:“圣上,《新法改》是微臣与郑侍郎一同商订撰写,唯‘公荐’一制有些分歧,郑侍郎意改去‘名士贤者所荐’一条,令公荐之资由礼部和国子监发放;微臣之意,则‘公荐’本为天下选材,一旦约束,失其根本,不如一切公荐之名额上递陛前,由陛下批核。除此之外,微臣以为此本《新法改》足堪解士林之患,同侪若有疑义,其诸多细处我与郑侍郎可再做修订。”
是中书令王玖。
李度立在陛前躬身拱手,殿中安静,气氛一时有些难以察觉的紧张。
这是世家的退步和回答,他们也沉默地忧心着另外两份奏折上的文字,比起几千士人的冲击,上面这道身影忽然的决心或许更加可怕。
上面之人一时未答,似翻了翻折子:“卓羽纶与官志沂之论皆切中痛处,我意有所采纳,得空会与五姓家主商议,但在近日科举之事上,便先不做涉及了。”
声音很淡,但殿中那有些绷紧的气氛却就此消弭了——五家与皇共天下,在更多的时候他们是最坚实的同盟,任上是位眼光长远的明君,他不会忽然就令大唐祸起萧墙。
李度躬身退回座上,王玖也再拜闭嘴。
上面之人自己翻了会儿折子,淡声道:“《新法改》确实是剂良方,御使以为呢?”
季铮是位颧骨突出的中年人,面色冷瘫,在朝堂上与那位狄九并为两块硬石头,此时他拜而答道:“臣政事不精,无所指摘,以为亦可——然圣上刚刚言今日不谈‘法在公卿之上’,臣却要斗胆求问,王家子鞭死国子监齐瑟一事,也不在法中吗?”
上面淡声答道:“此事已交由京兆府刑理,狄九专判。”
“既如此,臣无疑义。”季铮再拜闭嘴。
元照轻轻揉了揉按折的手,眸色直直地看着地面。
“侍中说《新法改》覆盖《十请》六条,亦以为合适……那礼部怎么看?”圣眸挪向那位气质清散的礼部尚书,“科举改制,事情还是要落在萧卿身上,施行上可有疑难之处?”
萧泽彰抬手拜:“礼部于科举之优改意见已尽数递于陛前,此外无甚疑难。”
“既如此,”上面之人目光看向了最后到来的那道身影,稍微顿了一下,“元卿看来呢?”
元照木然起身,端正一礼:“臣以为不可。”
殿中一时寂静,几道漠然的视线落在他身上,元照低着头,视野上缘触到了那道黄绸的衣摆。
他就此顿住,不再上视。
只有自己的呼吸声。
……
“朝堂动向都已在我脑中。”冬晨临窗的桌旁,元照嚼着包子,目光望着空处,“唯一不安者,是陛上的倾向……少君。”
“圣意一定倾向《新法改》,元大人,毋庸置疑。”女子淡声道,清眸看着他,“但只要你说不,那它就不会推行。”
“……”
“只要相信我就可以。”女子低眉饮茶的脸似乎面无表情,淡声几乎与上面之人如出一辙,“他不会因此施怒给你的——我们既然手握二天之论,就一定要推行《科举新法》。”
……
元照孤身立在这座宁静的紫殿中,女子没有告知他原因,他这一刻只执行她的意志。等待宣判的滋味一定比刚刚的李度更加令人心肺攥紧……但其实也不过几个呼吸。
上面之人淡声道:“且说。”
元照木然开口,如同背诵:“‘公荐’必禁,绝无后退之余地。所谓礼部国子监定资,二十年之内,必又只世家一私塘;所谓御笔复核,今朝我得一明君,天下清明,明日我主崩,换一昏君,吏治复乱。是曰,‘欲汤之沧,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唯拔士不以人情而以文章,不以好恶而以学问,可以振兴科举,为我大唐一丰碑。”
殿中稍静片刻,李度漠然看着地面,王玖缓缓肃声:“元照,大唐之权皆天授。”
是的,大唐之权皆天授。
这是一切的核心,元照之意,正是将士人彻底拔起,成为自下而上全然独立的体系,然而,你不通天,凭什么触摸天之大唐的权柄?
这不是士与五姓的矛盾,这是大唐的立国之本。
元照漠然:“不错,大唐之权皆天授,性命之天,亦在我等头上。”
无人会在这里论辩,圣人淡淡点头:“如此说来,还是要看‘二天之论’如何了——卢卿,天理院于此是何看法?”
卢春水一直安静而端正地坐在角落,今日他来到这里,似乎只备着这一问。
其人端正行礼,正声道:“禀陛下,院中朱问哲子正精研此论,意在一月之内拿出结果。”
圣人点点头,淡声道:“那便等天理院拿个立得住脚的东西出来再说吧。”
殿中静谧无声,卢春水坐回椅上。
“二天之论是件大事,若有进程,届时便在含元殿行一朝臣大议。”黄袍身影淡声起身,“今夜到此,诸位请回吧。至于科举一事,吵吵没有什么,不要总是见血了。”
元照王玖皆伏地跪拜。
http://www.qingfuzhita.com/yt107974/4165062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qingfuzhita.com。倾覆之塔手机版阅读网址:www.qingfuzhita.com
他即刻顿住,不再上视,低着头退回座位。
这道身影其实从不显露什么威压,既不喜怒无常,亦不残忍暴虐,他很多时候喜欢安静,但开口总是清楚明白;他并不像前面几个皇帝那样注重礼制,他会深夜唤朝臣来寝宫,也会换上便服去臣子的宅邸,但从无人敢因此在他面前僭越一丝一毫。
他提着戟和剑来到这个位置上已经快三十年了,庞大的帝国在他手中复兴,他放眼的地方是天之南、地之北,以及无穷云霄上的高渺冥天……而在御座之前,早已尽是匍匐之臣。
元照知道自己登上足以看见这道身影的位置时已经晚了很久,他不像那些耄耋老臣一样知晓这位君主的过去,因此总是怀着十二分的小心和敬畏去接触和面对。那些史书里一些前代皇帝往往并不握有这样的威权,元照能够很清楚地感知到这道身影对这座帝国绝然的掌控,连五姓世家也对其怀有不难看出的小心和畏惧。
而即便已做了快十年的尚书,这也只是元照第六次来到这座紫殿。
暗黄的地锦,雕铜的栋梁,高悬的帷幔,以及大唐至中至上之地应有的宁和安静,风啸的冬夜被远远隔绝在外,能夜间来到这里有一把椅子,应是这帝国莫高的殊荣。
已落座之人俱是眼熟的身影,元照只扫了一眼——天理院哲子、中书令、门下侍中、御史大夫、礼部尚书……李度。
这位紫衣因年老得一把软椅,清矍的脸安静看着地面,手里缓缓数着一串念珠。
“我近日收的折子越来越多,官衔也越来越高,士林是我朝吏治之砥柱,今日数千士子临于皇城之下,他们共上之《十请》我看了,行何章程,我想听听几位的见解。”上首传来轻微摞叠折子的声音,“诸卿都有议论和上书,我也见了几篇精到言论,像郑歧的《科举新法改》,卓羽纶的《士与五姓之庙堂》,官志沂的《法在公卿之上》,见地都很深刻——喏,拿给几位卿家看看。”
轻缓的脚步下来,一个小黄门将几份抄好的折子一一递给他们。
元照低眸接过,随意翻开一个——其实他根本不必去看,这三人会写什么他心中早就清楚。
今日士子之抗议表面在愤怒王家子之行凶,根本却是士子地位的低下、五姓的压迫统治,而士之读书求进,正在科举,王家子可以不伏法,但科举不能不改制。
但改制,其实也并非只《科举新法》一条路能走。
士林虽然已经汹汹,庙堂上总体还是冷静,高处便有几位自己就是山头,并不显然站在哪一方,以及尚有许多小门第的出身,他们于此事有更温和的观点。
且说,【禁荐令】不取消,士人就过不下去吗?
当然不是,前面几个百年,大唐都是这么过来的,其中不乏公荐之中伯乐识宝马的美谈。
只是无忧无虑的统治层就是会惯性地增长自己的压迫,近些年越发变本加厉,因而再度激起了反抗——这大概是一个新的周期,无论是世家自行调整,还是皇帝麒麟乃至外战插手,将世家肆无忌惮伸出的枝蔓收敛回去就好了。
但《科举新法》偏偏要从根上夺去世家掌控士子、乃至统治吏治的权力,将之完全还归士人。
郑歧的《科举新法改》大约就是此意,他一直着手修订许相的《新法》,去掉一些尖锐的矛盾,努力将之改为更温和、两方都能接受的版本。这位老臣虽然出身郑氏,但确实是既有清名,又通世务的朝堂老松,这本《新法改》经过几次修改已确实可以推行,而且元照几乎可以确定,世家会接受,而士林即便不会满意,但也会有人满足,有人叹息,并且开始动荡分裂……人心一散,其实也就败了九成了。
他和女子说“等不及”,抢在今日促成这次皇城抗辩,这本《新法改》其实是原因之一。
他合上此本,殿中无人言语,他默不作声地翻开下一个。
卓羽纶是朝堂年轻一辈中崭露头角之人,这位年轻人确实总有更高更深的视角,并且极坚定地只与御座上那道身影同一立场。
他这篇折子跳过了科举这一争端,曰大唐百年之裂隙不在一科举,而在士与五姓之庙堂,这两派的关系天然对立,并且一直是畸形的,因而重构两方庙堂权力的关系才是根治痼疾之关键。
他的建议是保留五姓遴选士人的特权,但要他们极大程度地退出朝堂,让位给天下士子,盖因五姓本来持有麟血,应天之选,由来与大唐共存,永远保持超然之地位,遴选之权又足以令他们不与大唐脱钩。
而士子们无地无兵,往往也无修为,得权亦无虞社稷,且士人们所求之理想是建事立功,多过肆意享乐,他们治理社稷,显然优过这些五姓之人。
这是一个更激进、更大刀阔斧的愿景,甚至超过所谓《科举新法》,某种程度上它确实“两全其美”,要完成这个愿景除了长久的时间之外,真正核心的是一位实权君主的决心……元照稍微顿了一会儿,在心里尝试揣摩了一下上首那道身影的意愿,却没丝毫抬头窥看的动作。
刑部侍郎官志沂的本子就简单很多,他的愿景其实更宏大、更合理,也就更遥远且不可实现。
他既不谈科举,亦不谈士人与五姓,倒希望皇帝无限拔高“法”的权威,因为矛盾的根源是特权,那么使士人与五姓,乃至整个大唐之人都在“大唐律”之下,如此九成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可惜这愿景恐怕既受五姓的反对,也未必得士人们的欢迎。
元照合上三本册子,一动不动没有说话,他知道有人会说。
下一刻上首传来一道椅子推动的颤巍声音,是李度撑着扶手站起来,向着上面伏倒在地,哑声道:“老臣惭愧,未能约束,有负陛下所托。”
苍白的头发披在地上。
三枚折子虽然路线不一、所论迥异,却全都在明暗中指向了一件事——五姓之放荡,必须得到一些扼制了。
“李卿言重,请起吧。”淡声传下来。
元照低眸看着自己的手,在他眼中,李度一直都像宣政殿中心的那尊大玉树,是个尊贵超然的废物。
居宰相之位,具李家之嫡血,却尸位素餐,每日寄身幻楼与佛寺,既无修行之资,强为延寿之事。
但有一点理由元照是承认的,尚书省以执行政令为职,但执行什么打回什么确实不由这位宰相决定,他只能向下拨弄权柄,绝无力向上抗辩一分。
李度泣声撑身起来,另一道老而低沉开口了:“圣上,《新法改》是微臣与郑侍郎一同商订撰写,唯‘公荐’一制有些分歧,郑侍郎意改去‘名士贤者所荐’一条,令公荐之资由礼部和国子监发放;微臣之意,则‘公荐’本为天下选材,一旦约束,失其根本,不如一切公荐之名额上递陛前,由陛下批核。除此之外,微臣以为此本《新法改》足堪解士林之患,同侪若有疑义,其诸多细处我与郑侍郎可再做修订。”
是中书令王玖。
李度立在陛前躬身拱手,殿中安静,气氛一时有些难以察觉的紧张。
这是世家的退步和回答,他们也沉默地忧心着另外两份奏折上的文字,比起几千士人的冲击,上面这道身影忽然的决心或许更加可怕。
上面之人一时未答,似翻了翻折子:“卓羽纶与官志沂之论皆切中痛处,我意有所采纳,得空会与五姓家主商议,但在近日科举之事上,便先不做涉及了。”
声音很淡,但殿中那有些绷紧的气氛却就此消弭了——五家与皇共天下,在更多的时候他们是最坚实的同盟,任上是位眼光长远的明君,他不会忽然就令大唐祸起萧墙。
李度躬身退回座上,王玖也再拜闭嘴。
上面之人自己翻了会儿折子,淡声道:“《新法改》确实是剂良方,御使以为呢?”
季铮是位颧骨突出的中年人,面色冷瘫,在朝堂上与那位狄九并为两块硬石头,此时他拜而答道:“臣政事不精,无所指摘,以为亦可——然圣上刚刚言今日不谈‘法在公卿之上’,臣却要斗胆求问,王家子鞭死国子监齐瑟一事,也不在法中吗?”
上面淡声答道:“此事已交由京兆府刑理,狄九专判。”
“既如此,臣无疑义。”季铮再拜闭嘴。
元照轻轻揉了揉按折的手,眸色直直地看着地面。
“侍中说《新法改》覆盖《十请》六条,亦以为合适……那礼部怎么看?”圣眸挪向那位气质清散的礼部尚书,“科举改制,事情还是要落在萧卿身上,施行上可有疑难之处?”
萧泽彰抬手拜:“礼部于科举之优改意见已尽数递于陛前,此外无甚疑难。”
“既如此,”上面之人目光看向了最后到来的那道身影,稍微顿了一下,“元卿看来呢?”
元照木然起身,端正一礼:“臣以为不可。”
殿中一时寂静,几道漠然的视线落在他身上,元照低着头,视野上缘触到了那道黄绸的衣摆。
他就此顿住,不再上视。
只有自己的呼吸声。
……
“朝堂动向都已在我脑中。”冬晨临窗的桌旁,元照嚼着包子,目光望着空处,“唯一不安者,是陛上的倾向……少君。”
“圣意一定倾向《新法改》,元大人,毋庸置疑。”女子淡声道,清眸看着他,“但只要你说不,那它就不会推行。”
“……”
“只要相信我就可以。”女子低眉饮茶的脸似乎面无表情,淡声几乎与上面之人如出一辙,“他不会因此施怒给你的——我们既然手握二天之论,就一定要推行《科举新法》。”
……
元照孤身立在这座宁静的紫殿中,女子没有告知他原因,他这一刻只执行她的意志。等待宣判的滋味一定比刚刚的李度更加令人心肺攥紧……但其实也不过几个呼吸。
上面之人淡声道:“且说。”
元照木然开口,如同背诵:“‘公荐’必禁,绝无后退之余地。所谓礼部国子监定资,二十年之内,必又只世家一私塘;所谓御笔复核,今朝我得一明君,天下清明,明日我主崩,换一昏君,吏治复乱。是曰,‘欲汤之沧,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唯拔士不以人情而以文章,不以好恶而以学问,可以振兴科举,为我大唐一丰碑。”
殿中稍静片刻,李度漠然看着地面,王玖缓缓肃声:“元照,大唐之权皆天授。”
是的,大唐之权皆天授。
这是一切的核心,元照之意,正是将士人彻底拔起,成为自下而上全然独立的体系,然而,你不通天,凭什么触摸天之大唐的权柄?
这不是士与五姓的矛盾,这是大唐的立国之本。
元照漠然:“不错,大唐之权皆天授,性命之天,亦在我等头上。”
无人会在这里论辩,圣人淡淡点头:“如此说来,还是要看‘二天之论’如何了——卢卿,天理院于此是何看法?”
卢春水一直安静而端正地坐在角落,今日他来到这里,似乎只备着这一问。
其人端正行礼,正声道:“禀陛下,院中朱问哲子正精研此论,意在一月之内拿出结果。”
圣人点点头,淡声道:“那便等天理院拿个立得住脚的东西出来再说吧。”
殿中静谧无声,卢春水坐回椅上。
“二天之论是件大事,若有进程,届时便在含元殿行一朝臣大议。”黄袍身影淡声起身,“今夜到此,诸位请回吧。至于科举一事,吵吵没有什么,不要总是见血了。”
元照王玖皆伏地跪拜。
http://www.qingfuzhita.com/yt107974/4165062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qingfuzhita.com。倾覆之塔手机版阅读网址:www.qingfuzhit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