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集《妙法莲华经》
倾覆之塔小说推荐阅读:十八道金牌追令,开局混沌道体!、四合院:我崔大可不在偷牛、赵云转世之横扫异界、带着农场混异界、逆天九小姐:帝尊,别跑!、武炼巅峰、龙血战神、神印王座的假面骑士、盖世、荒古帝业、极品僵尸、怪物乐园、将乱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三面。我们讲到“与会大众”。
在结集经典的时候,我们一般的常法,都是把声闻众放在前面。不只是本经如此,所有的经典都是如此。那么蕅益大师就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声闻众会排在菩萨众前面呢?按说菩萨的功德是全方位的,他是即空即假即中,他不是只有不受一切法,他能够转变一切法。他不但是消极地不受,他能够主动地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为涅槃,甚至于普门示现。那么为什么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是排在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后面呢?
蕅益大师提出三个理由:第一个,出世相故。这些阿罗汉,咱们先不谈他内心的功德,就论他外在的相状。因为他剃发染衣,他现出的是三世诸佛清净的幢相,就是他的相状跟佛是一个相状,这一点值得尊重。第二个,常随佛故。这些僧团,佛陀到哪里,基本上就跟到哪里,经常亲近佛陀,是佛陀的内眷属。所以这一点也值得尊重,常随佛故。第三个,佛法赖僧传故。从弘护正法、续佛慧命的角度,僧众扮演了不可取代的角色。
我个人觉得,从自利的角度,出不出家,我认为问题不大,因为它是心地法门。你如果能够启动一心三观,顺逆皆方便。在哪一个环境好不好,答案很难讲,看你怎么用。用得好,处处皆是方便;弄得不好,处处皆障碍。所以,从修行的角度,出家在家差别不大。但是,如果说你要走上国际舞台,弘护正法、续佛慧命,现出出家相,这一点是有差别的,他的确容易取信于大众。所以,站在一种弘护正法、续佛慧命的角度,声闻众有他特殊的功能,因为佛法赖僧传故。
所以,因为三种理由,第一个他现的相状,出世相故;常随佛故;佛法赖僧传故。这就是为什么虽然阿罗汉声闻众的功德不大,但是在所有的经典却是排在前面。这是三种理由。好,那么这个是先列出与会的“声闻众”。我们请合掌。
第二个,我们看与会的菩萨众。这些菩萨都不是小菩萨,都是法身菩萨。
菩萨摩诃萨八万人。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转不退转法 轮,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宝掌菩萨、药王菩萨、勇施菩萨、宝月菩萨、月光菩萨、满月菩萨、大力菩萨、无量力菩萨、越三界菩萨、跋陀婆罗菩萨、弥勒菩萨、宝积菩萨、导师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
我们前面讲到列席的声闻众,这以下讲菩萨众。“菩萨摩诃萨八万人。”菩萨,可能是有凡夫、有圣人;如果加一个“摩诃”,那肯定是法身菩萨了。有多少呢?八万人。那么这八万人有什么功德呢?从“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到“到于彼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总共有十三句。这十三句等于是赞叹菩萨十三种功德。
这十三种功德,蕅益大师把它用十地跟等觉菩萨来分判。当然这功德有通有别,应该说初地也具足这十三种功德,但是从多分来说,初地、二地有各自的偏重。
我们先看第一个功德。
一、明位叹德
(一)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欢喜地。亲证法性,心生欢喜。不堕二边,顺入中道。
这个菩萨的功德,跟我们讲声闻的功德不太一样。如果以真妄来说,按本经的意思,阿罗汉的功德还是虚妄,因为他是心外求法。他是通过佛陀的无常观的引导,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无我即空,所以消灭了对三界的爱取,然后出现一种涅槃寂静的假相。他出现一个假相!所以后面佛陀说,没有真正的涅槃,“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所有阿罗汉死了以后,没有一个人真正到涅槃去了,所有都往生到佛的世界的方便有余土去了。没有一个人说是死了以后,什么偏空涅槃,想受灭无为,没有这回事情。所有阿罗汉死了以后,只有到十方诸佛的佛土,到方便有余土,继续听佛陀讲《法华经》,然后发菩提心,重新启动内心的功德。所以,按照大乘的角度,阿罗汉的功德还是个假。
只有这以下的功德才是真实的。诸位!什么叫真实的?就是你原来的东西,本具的。就是你本来就有,通过外在的修行把自己的东西开显出来,这个才是你的东西。如果是纯粹修来的东西,全部是假的。一定要内观,才有真实。所以,你如果这辈子都不做内观,你拜佛也拜,持咒等所有事修都修,你今生所有的东西全部是在因缘里面创造一个假相而已。那叫做资粮力,还谈不上真实的功德。
菩萨内观,修一心三观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简单地说就是一心三观的真如。我们在因地叫做修一心三观,在果地叫做一心真如。他成就一心真如,在这个一心真如的实相里面成就不退转。
那么他的阶位,蕅益大师把他判作初地的欢喜地。为什么叫欢喜地呢?因为他真实地亲证平等法性,所以心生大欢喜。这个时候,内心不堕空有两边,而顺入中道的实相。我们第一个功德叫做欢喜。
为什么欢喜,我们解释一下。内观法门,就像莲花一样。我们种一朵莲花,没有人一开始就看到莲子。你只看到莲花嘛。含苞待放的时候,一开始修习一心三观的人,根本看不到一心三观的功德。它不像修无常观。你修无常观、无我观,你马上看到你的感觉,你的身心有变化。这种真如的启动为什么叫做秘密?它是一个隐藏而不见的东西。只有到有一天你一念的相应,打坐的时候,突然间,啪!太阳出来了。哦,华开莲现!原来这个莲花里面有莲子,还真有莲子!所以,一个人从一心三观一开始,通过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在观照的时候,都是仰信,靠着我们对佛陀的信任,启动我们的一心三观。等到真如本性现前的时候,原来佛陀说的话真实不虚!原来真有这么一个东西!所以他心生大欢喜。就是这样来的。
就是一个流浪汉长时间在外面流浪,回到家以后,原来他真的有一个家。这个时候,唯识学给它一个判教,叫遍行真如。就是,这个一心真如是怎么个真如呢?遍行,普遍,它是一个平等无差别的。我们凡夫跟圣人最大的问题,就在差别跟没有差别。你看凡夫,那叫诸多差别。你看过哪一个凡夫,两个一模一样?有没有?不可能。就是双胞胎都不会一样。烦恼不一样,各打各的妄想,业力也不一样,果报体也不一样。烦恼障、业障、报障都不一样。所以,众生法界那就无量差别。但是,一个人返妄归真以后,开始进入无差别,追求平等性,所以第一个叫做遍行真如。这个时候他证得的真如,就是从差别的相状、差别的因缘,回到无差别的一心真如。这是第一个,这是不退转。也就是说,他以后只有进步,没有退步了。
(二)陀罗尼,离垢地。三业清净,戒度圆满。总一切法,持无量义。
这个陀罗尼,简单地讲就是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它所对应的功德是二地离垢地。为什么叫离垢呢?因为他的真如。二地的真如一现前的时候,身口意任意的清净,持戒圆满。
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持戒圆满。二地为什么叫持戒圆满?他消除了故意的犯错,也消除了无意的犯错,他连无意的过失都不会有了。
比方说走路。我们一个凡夫说,我开车的时候压死了很多蚂蚁。这个是无意的,这是不犯戒的。二地菩萨没有这回事情。二地菩萨走路的时候,众生自然闪避。他没有有意跟无意的任何过失了,就是这个人他不会创造过失了。所以他戒度,持戒圆满。
他不但圆满,他的内心“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我们解释一下。二地的一心真如,他通过一心三观成就的一心真如是什么真如?叫做最胜,殊胜的胜,最为殊胜的真如。因为他一念心不但是平等而已,他那一念心能够摄持无量无边的善法,而且能够破除一切的恶法。就好像大海,“譬如大海,不容死尸。”你看你在大海里面丢一个尸体,不管丢到哪里,它最后一定把尸体漂到岸边,它不会接受死尸的。二地菩萨的内心亦复如是,他的心不可能有过失。他只有摄持善法,他不会摄持恶法。这“总一切法”,就是他持无量的善法。他持布施、持戒、忍辱一切的善法,所以叫陀罗尼。
(三)乐说辩才,发光地。禅定转深,慧光增长。得大闻持,具四无碍。
菩萨经过一心三观成就一心真如,到了三地,他这个真如叫做胜流真如。殊胜之流,他入了这个殊胜之流。也就是说,他心中不但是摄持善法(前面是摄持善法,叫陀罗尼),他还能够摄持无量无边的法义。所有他听过的法的义理,他完全不会忘失,所以他成就乐说辩才,叫发光地。
为什么发光呢?因为他禅定转深。诸位!二地之前,禅定一般不是很高,可能是欲界定,也可能未到地定,他观慧强。但是一旦入三地,他一定成就四禅,一定的。就是说,他不是智慧而已。如果你禅定不转深,你从二地还上不了三地。他必须要禅定转深,他才有能够摄持无量法义的功能。这个时候,在禅定的加持之下,他一心三观的智慧增长广大,所以成就广大的闻持陀罗尼。他一入耳根,永不忘失,而且具足四无碍辩。
当然,四无碍辩,法无碍是法门通达;义无碍,义理通达;辞无碍,他能够用种种美妙的言辞来表达;更重要是第四个,乐说无碍,大悲善巧。他一方面能够善知众生的根机,能够观机逗教;另一方面他有大悲心,能够主动地为人演说。这是乐说无碍,四无碍里面最关键的乐说无碍。
他的功德的成长来自于四个字:禅定转深。就是说,你今天没有禅定,你的心就没有摄持力。没有摄持力,佛陀跟你说很多法义言辞,你也记不住。你记不住你怎么说法呢?怎么乐说辩才呢?所以这个就不是智慧的问题了,这个地方是智慧跟禅定的结合。这个是乐说辩才。
(四)转不退转法 轮,焰慧地。慧光如焰,深破迷闇。现身作佛,说法度生。
这个四地,他是真实能够现出佛身出来。四地,他的特点叫做无摄受真如。前面的乐说辩才是摄持法义,这个地方是他心中不再摄受一切烦恼的现行,所有烦恼的活动他不再摄受,就是他对烦恼是完全破坏。为什么呢?因为“慧光如焰,深破迷闇,现身作佛,说法度生”。
这个四地的菩萨,他的智慧增长以后,他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他“深破迷闇”。这个迷闇就是取相无明。他对于无量劫来所累积的、人生经验的爱取的相状,而且是很深层的,又特别是俱生的这些相状,完全破坏了。他不再摄持任何微细的烦恼的现行。当然,一个人会起烦恼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心中没有一个相状执取,你不会起烦恼的,外境只是一个助缘。
第二个,他本身能够不再摄受烦恼,能够到没有佛的世界示现八相成道说法。因为他既有智慧又有禅定,然后累积的结果,就变成转不退转法 轮,他能够现出佛身来说法。
(五)供养无量百千诸佛,难胜地。定慧转深,极难超胜。以神通力,遍兴供养。
这个难胜地,能够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他的特点叫做类无别真如。这个类就是种类。
类无别真如,就是说,我们讲一心三观,观照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其实一般来说不是同时操作。他一开始会把重心偏重在即空,就是破妄这一块。破妄破到第五地的时候,他的特点,他已经能够看到“生死涅槃等空华”,他连那个生死相跟涅槃相也破掉。破掉以后为什么叫难胜呢?因为他的内心,凡夫二乘很难超胜,他同时能用神通力来供养十方诸佛。
为什么叫难胜地?这句话什么意思?圣人是从凡夫的修行经验修过来,每一个人回家的路是不一样的。就好像我们一开始,从家里面一念不觉出来,离家出走的路也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个人烦恼不一样。你看,我们一开始是一为无量,从一念真如的平等性,然后变成现在大家各打各的妄想,各有各的业力。那么现在逆向操作,无量为一。回家的时候,你回家的路跟他回家的路也各不一样。但是一般来说,除非极少数有善根的人,其他很少有人一开始就学《法华经》的。一开始都是修修无常观,修修空观,然后摸索了一段时间以后,才心甘情愿地开始——哦,原来要向内安住,开始启动一心三观。
也就是说,一般人都是修过方便门。即便他启动一心三观以后,他也会带有习气,他有爱好寂静的习气。所以菩萨即便从初地到二地,到了这个难胜地 ——五地之前,经论上说,他偶尔会怀念那种寂静涅槃的功德。也就是,虽然他的菩提心理智上告诉他要度化众生,但是他内心深处某种程度对这种寂静的快乐是有一点放不下的,在五地之前。
但是到了五地以后,他这个问题全部解决了,没有什么寂静不寂静的问题了。什么生死、涅槃对这个五地菩萨来说,那根本就不算个事,已经很难有人去超越他了。也就是说,他是超越了二乘的对涅槃的追求。当然,我们不能说五地之前他就一定会追求涅槃,但是他内心深处对这个涅槃的快乐是没有完全放下的。这个相状到了五地以后就完全破坏了,所以叫极难胜地,他已经是生死涅槃没有差别了。
(六)于诸佛所,植众德本,现前地。中道智慧,坚固现前。得实相本,能植众德。
六地的一心真如是怎么回事呢?唯识学给它一句话,叫无染净真如。前面的真如叫做类无别,就是它不生不灭。五地菩萨的一心三观已经能够破坏生跟灭的对立,这个六地菩萨更厉害,他不但是证得不生不灭,他还证得不垢不净。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染污相、没有什么清净相了,所以对他来说顺逆皆方便。如果这个众生必须用染污相来摄受,他也可以现染污相。所以,这个现前地就是无染净真如。
那么他的智慧呢?“中道智慧,坚固现前”,特别是空观。这个六地在修空观是一个指标,真正空观成就、成就无相行是在六地。前面的五地都还带有一点相状,还带一点虚妄相。真正无相行现前,那是六地,成就中道的实相本,“能植众德”。
当然,一个人的内心不断突破以后,他能够做的事情就更大了。你看他突破了生死涅槃,他根本就不在乎什么涅槃了,他就更主动积极地愿意来到人世间,度化有缘众生。他突破了垢净的问题,他在变现身相的时候,他的考虑就更多元化了,他没有所谓染净的考虑了。就是一个人内心更突破的时候,他产生的妙用就更大。
(七)常为诸佛之所称叹,远行地。二智方便,出过一切。广修利益,称会佛心。
七地菩萨为什么叫远行地?因为他是有功用行的最为边缘,他所证得的真如是法无别真如。前面是无染净真如,就是不垢不净;这个地方对垢净连微细的执取都没有了。前面是破除粗相的执取,这个是破除染净的细相的执取。二智方便,空观的智慧、假观的智慧超越前面。他能够更加广泛地修一切的利他的妙行,而且他所做的一切都能够得到佛陀的肯定,说如是如是,是满足佛陀的心意的。就是他这个善巧方便能够更加的殊胜。
(八)以慈修身,不动地。二空智慧,任运现前。无缘慈力,普现色身。
这个不动地、这个八地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了。初地是一个指标,八地又一个指标。因为八地的特点叫无增减真如,这个是很难的了,这不增不减是全世界最难的。不生不灭还不难,不生不灭你只要把寂静放掉,就没什么生灭了;不垢不净就有一点不太容易了;到了不增不减,那叫动静一如。
你看我们一般人,你到了佛堂,心静下来,你的观行、你的功德是增长的;你一走出佛堂,跟人家一吵架,你那个一心三观就减弱了。我们凡夫的修学是增减、增减。到了八地菩萨,对他来说没有什么闭关不闭关这件事情,那叫一个动静一如。这是第一个特色。
第二个,他的大悲心特别重,开始启动了。所以一个人空观越强,其实他的大悲心,他对众生的包容度是更厉害,而且是普现色身,真正启动了普门示现。所以,一个人越空的时候,他能够现出的相就更多元化了,他能够应以什么身得度:应该做他的眷属、做他的朋友,他能够更加地满足众生的需求。当然,他所有的功德来自于他对真如的一种不增减,是这种功德而产生的。
(九)善入佛慧,善慧地。深入实际,妙彻本源。成就方便,善说妙法。
这个九,指的是智自在,智慧自在所依真如。
诸位!我们真正的空观,修到八地其实是已经圆满了。在成佛之道,我们凡夫空观的智慧,其实是花了两大阿僧祇劫来修空观。
所以,观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你看:
凡夫到初地其实大部分也是修空观,修无分别智。因为所有的问题就是你一天到晚打妄想,问题就出现了。
初地到八地又花了一大阿僧祇劫,那是破俱生的我法二执。前面凡夫到初地是破分别起的。
到八地以后你就干什么呢?你这个人完全空观了,你已经证得不生也不灭,不垢也不净,不增也不减。这六个法现前,空观及格了,完全修完了。
所以,九地以后就完全修假观了。就是,你不是修空观,你要开始学无量的三昧、无量的陀罗尼,开始广修方便。所以,“善入佛慧”特别是指的佛陀的最难的普门示现、善巧方便这一个假观。他能够“深入实际”,能够深入一心真如的实相理,妙彻生命的本源,成就种种的善巧方便,而且更重要的是“善说妙法”。这个人的智慧辩才随心自在了,所以他的假观增长。
(十)通达大智,法云地。大法智云,含众德水。一心三智,无能障碍。
这个十地叫做业自在等所依真如,身口意得大自在。
为什么叫法云地呢?因为他一念的一心真如,就像云含有种种的功德水。前面的善入佛慧还是在学佛陀的善巧,这个地方是他已经累积无量的功德了。他一念心性具足无量的波罗蜜,就像云能够含种种的功德水一样。其实这个时候他的身口意已经是完全自在了,应以何身得度则现何身。基本上,到了十地,空观假观其实跟佛陀是差不了太多了。
我们看最后的等觉菩萨就是等待成佛的因缘而已了。
(十一)到于彼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等觉。智慧内德,到于彼岸。化他恩德,最胜最广。
等觉菩萨,蕅益大师用三个偈颂来把他做一个总结:
第一个,“到于彼岸”。这个是他智慧的内德,他能够到达涅槃的彼岸。也就是说,他不管是分段生死还是变异生死,基本上结束了。这是指的他的内德。第二个,看他化他的恩德。“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这是表示他因缘广大。第三个,“能度无数,百千众生”,表示他的能力殊胜。所以他的因缘广大,能力殊胜。
这样讲,他又能够了脱所有的分段变异生死,又能够有这么殊胜广大的功德跟这么多度化众生的因缘,那他跟佛陀差在哪里呢?
经典里面讲一个譬喻,说等觉菩萨他刚好要回家,是一只脚在里面,一只脚在外面,但是他的方向是回家的路,这叫等觉菩萨。佛陀也是一只脚在里面,一只脚在外面,他是要离开家。佛陀没有什么回家这件事,佛陀只有度众生。佛陀没有所谓上求佛道,佛陀只有从空出假、度化众生。等觉菩萨回家的时候,刚好一脚在内、一脚在外,所以两个人就这样相错。也就是说,理论上等觉菩萨跟佛陀的功德是一样,就差一个成佛的因缘,等待最后成佛的因缘。是这个概念。
这十三种功德,就是从一心三观由浅入深而次第成就。先成就空观,最后成就假观,最后等待因缘。
二、浅深差别
(一)初地至六地,有相,有功用。
(二)六地至八地,无相,有功用。
(三)八地至十地,无相,无功用。
初地到六地,它的重点都是在修空观,所以他带相观空。当然,他这个相可不是一般凡夫的分别的相状,他这个相状就像唯识学上说的:“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绵。”他破坏的是一种俱生的微细的执着的相状。也就是说,在六地之前,他是不能离一切相的。他心中还隐隐约约有一些生灭的相状、垢净的相状、增减的相状,他是不能突破的。他还是有种对立相,要慢慢地突破,而且是有功用,他必须要如理作意。他要如理作意,他的观行就增长;他要不作意,某种程度,在动中的时候他的观行会稍微退失,一直到八地。
看六地到八地。到了六地,当然以后就无相了,没有这些俱生的相状了,他空观已经成就,而且更重要的是八地无功用。八地之前是有功用。
我们再看八地到十地,他不但离一切相,还是无功用,任运现前。
也就是说,其实整个修行就是先求离一切相,再求成就一切的功德法。就是说先修空观的破妄,再修假观的显真。所以,这个一心三观,其实是有次第的差别。
菩萨这个地方我们要解释一下,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观念。
诸位!我们怎么样离家出走,这个就不提了。谈这个怎么离家出走已经没有意义了,现在关键是怎么回家。
诸位!回家的路真的是有差别,真的有差别。你不要以为说,你傻傻地修行就会成佛,不是这个概念。尤其是空观这一块,你真的要注意。一个人进入空观以后,你的路就完全不同了,“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如果你不小心,你的空观是进入到一种假相的空,就是心外求法的空,这个回家路对你来说是非常遥远了。
我们可以看阿罗汉。我们一般说“三乘共坐解脱床”,没有人从安乐道直接跳到菩提道的,一定要经过解脱道。在解脱道,你是怎么从痛苦解脱的、你用什么方法,决定你未来成佛之道的快慢,非常明显。你看阿罗汉的空观,很简单了,他不受一切法。说得很简单,但是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你一旦证得阿罗汉,叫定性声闻,那你就很难断法执了。诸位!法执是很难断的。因为法执没有对错,它影响到胸量格局,它没有对错的问题。它不像烦恼,烦恼是很明显:这个就是对、就是错。法执,你一旦沾上以后,那佛陀拿你都没有办法。
所以,诸位!你一定要检查你是怎么修空观的。就是,当你的心不安稳的时候,是什么让你安稳下来的?你要检查这个空观。如果这个空观是外空,是外来的一个东西,你进去那个东西,你要小心了!当然不是不可以,你只能够用而不住。就是你知道这个是暂时借用,我是借假修真,那可以。如果你全心地住上去,那你就完了,那你就走上了一个遥远的成佛的道路了。
我再讲一次,可以借用,但是你不能住进去。所以你看,“三乘共坐解脱床”。但为什么观世音菩萨能够寻声救苦?你称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马上现身,帮你解决问题。而你称念阿罗汉,他却没办法。三乘都进入空性了,此空非彼空啊。
所以,为什么我们要学《法华经》?我讲实在话,诸位!你的成佛之路,最好一次就把它走正确。一次就走正确,叫一次到位。你不要去沾染了满身的法执再来回小向大,你很惨的。因为这个法执你拿它没办法,你长时间就是依止这个理念断烦恼的,现在要你把这个理念放掉,不容易。你看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时候,五千比丘、比丘尼都退席,佛陀拿他也没办法。他就喜欢涅槃寂静,你有什么办法?
所以我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进入空性以后,这个是所有修行的最关键时刻。成佛,一个人成功失败,只有一个原则,谁能够在关键时刻掌握正确的方法!分出好坏,就在这个而已。就是,你们两个同梯一起学佛,你已经成佛了,他还是做阿罗汉。为什么?因为你掌握了关键的时刻。就是这样子而已。这以后就千差万别了。
回家的道路,我再讲一次,回家的道路不是每一个人都一样。“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那不是这个意思。每一个法有高下,如果没有高下你干么判教呢?那就不要判教了。所有的宗派都判教,《华严经》也判教,唯识宗也判教,《法华经》也判教。法门是有高下的,不是没有高下的。你怎么回家的、你采用什么方法,那马上分出高下。哪有说没有高下呢?所以,空观必须内空外空。这个空观必须外有假相、内有真如,这个才对。就是我们一般强调的莲花式的修学。
如果你每一次出问题,你都创造一个假相来安抚你自己,比方说佛号,比方说咒语,比方说你思惟无常,或者因缘观。你创造一个假相,把你的生命放到空性里面去,那你跟成佛之道是完全没有关系了,你还活在生命的因缘假相。你只是用一个假相来破一个假相,你还没有走上成佛之道,你这个莲花里面还找不到莲子。
所以我们必须怎么办呢?就是说,同样的精神体力,我们不否定权法,莲花当然需要外面的花,没有外面的花怎么增长里面的莲子呢?所以我们一定要怎么样?空观,要内空、外空。外空也是需要,暂时安住;内空也是需要。这就是为什么阿罗汉跟菩萨有差别。
丁三、杂众 分七
前面的声闻、菩萨都是佛陀的内护的弟子,这以下是外护。
外护为什么叫杂众呢?因为他们的业力不同,有很多差别的果报,比如说有天人,有鬼神,有畜生,有阿修罗等等,相貌各式各样,就叫杂众。
杂众里面有七科,先看第一科的诸天众。
戊一、诸天众
尔时,释提桓因与其眷属二万天子俱。复有明月天子、普香天子、宝光天子、四大天王,与其眷属万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与其眷属三万天子俱。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光明大梵等,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
这个诸天,其实是分两部分:一个是欲界天,一个是色界天。先看欲界天。
欲界天第一个就是释提桓因。释提桓因,因为过去曾领导三十二位眷属做广大的布施,所以感召了忉利天的天主的果报。他的天宫在须弥山的山顶,他有两万个眷属。“复有明月天子、普香天子、宝光天子”,这些都是释提桓因的辅佐大臣,就是帮助帝释处理事务的大臣。帝释是天王,这些都是他的辅佐大臣。四大天王是帝释的武将。四大武将镇守四方,东胜身洲、西牛贺洲、南瞻部洲跟北俱卢洲,来保护这个帝释。
我们再看自在天子。这个自在天子是化乐天,化乐天就是欲界的第五天,他能够随心所欲化现快乐的境界来受用。大自在天子是他化自在天,就是欲界的第六天,他能够不用自己变化境界,他能够把别人变化的境界转为自己受用。这个地方有三万天子俱。
前面都是欲界诸天,这以下就是色界了。
色界他不是修五戒十善,他要加修禅定,这第一个。如果是色界的人民,那就是修四禅;如果要变成天王,除了禅定以外,要加修四无量行才能变天王。这个地方有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尸弃大梵、光明大梵等,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
这个诸天众,跟佛教的关系比较密切的,有两个值得我们一提。一个是释提桓因,一个是色界的大梵天王。为什么呢?因为佛成道以后其实并没有马上出定,是这两位天王,一个释提桓因,一个大梵天王,请佛陀说法;而且基本上佛陀说法的时候,这两位天王经常列席。最关键的是,佛陀最初的转法 轮是他们两个代表三界来请法的。这是讲到诸天。
戊二、龙王众
有八龙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娑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德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钵罗龙王等,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这个龙是属于畜生道,但它是一个有福报的畜生道,是畜生道里面果报最为殊胜的。龙有三种:空中飞的、地上行的跟海中游的。当然,福报最大的是空中飞的。经典上说空中飞龙有两种:如果是恶龙,脾气比较暴躁的恶龙,它会帮助阿修罗,它会站在阿修罗这一块,在打仗的时候帮助阿修罗。如果是善龙,它打仗的时候帮助诸天。就是各有各的依靠,善龙依止诸天,恶龙就依止阿修罗。
戊三、紧那罗众
有四紧那罗王:法紧那罗王、妙法紧那罗王、大法紧那罗王、持法紧那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这个紧那罗王,其实也是畜生道。但是它住在哪里呢?它是住在帝释的天宫,是帝释的法乐神。什么叫法乐神呢?帝释如果想听佛法,但没办法请佛陀说法,他就怎么样?他就请法乐神帮他演奏,演奏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用音乐的方式把它演奏出来。它身形似人,身体看起来跟人一样,但是头上有一个角,就是紧那罗王。它的本位是畜生道。
戊四、乾闼婆众
有四乾闼婆王:乐乾闼婆王、乐音乾闼婆王、美乾闼婆王、美音乾闼婆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前面的紧那罗是一个畜生道,这个乾闼婆是个鬼神道。他是帝释的俗乐神,世俗的俗。前面是法乐神。如果帝释想要听世俗的音乐,他就为帝释来演奏世俗的音乐,来娱乐帝释跟诸天。所以,看这个意思,这个帝释的天宫是很复杂,不只是天人住,鬼神也住,畜生道也住。他们住在一起,但是各有各的受用。紧那罗王是一种畜生的受用,乾闼婆是一个鬼神的受用。就像是一家人,有些人是主人,有些人是仆人,同样住在一起,但是各有各的受用,是这么一个情况。
戊五、阿修罗众
有四阿修罗王:婆稚阿修罗王、佉罗骞驮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罗睺阿修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这个阿修罗,翻作非天。他有天人之福,而没有天人之德。这个阿修罗跟诸天是经常打仗的。为什么打仗呢?因为帝释诸天有美好的饮食,但是没有美女;阿修罗刚好相反,阿修罗出美女。阿修罗是男众很丑、女众很美。他有美女,但是他缺乏美妙的饮食。所以两个人就是我夺你的美食,你夺我的美女。两个人就这样子互相斗争,而且互有胜负。
一般来说,一个人广修福德,但是瞋心、嫉妒心比较重,对立心比较重的,就容易堕阿修罗,是这么个情况。他有天人的福报,但是没有天人的德行。
戊六、迦楼罗众
有四迦楼罗王:大威德迦楼罗王、大身迦楼罗王、大满迦楼罗王、如意迦楼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迦楼罗就是金翅鸟,它是畜生道,但是它可不是一般的畜生,它两个翅膀展开有三百三十六万里。它是吃谁?吃龙。它翅膀一搧,就把海水拨开来,这龙宫里面的龙就现出来,它就一抓,就把龙给吃了。这是一个迦楼罗。
戊七、人众
韦提希子阿阇世王,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阿阇世王,韦提希夫人的儿子。阿阇世王,当然过去是他害过父亲了,但后来他向佛陀跟文殊菩萨忏悔以后,他还是来听经,他是有善根的。
丙二、总结众集
我们看最后的丙二,总结众集,就杂众做一个总结。
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他们表现出一种恭敬心,而在旁边静静地坐着,等待佛陀的说法。
这个地方,关于杂众,蕅益大师有一句话说,为什么天人龙神皆得见佛闻法,而地狱、无色界何意不到?我们看不到地狱的众生,也看不到无色界,又特别是无色界众生为什么没有现前?蕅益大师就回答了,说:诸道之升沉,由戒之持毁;见佛与否,由乘之急缓。
诸位!一个人从差别相到无差别性,就是初地之前,你的人生由两件事情决定:第一个持戒,第二个智慧。持戒就影响到你未来是用什么果报来学佛,就是你的业力会影响到你。比如说我行菩萨道,那你菩萨道是用人的相状、用诸天的相状、用龙王的相状,那跟你的持戒的持毁有关系。第二个,你是不是能够见佛闻法,那就跟你的智慧的善根有关系。
所以这个地方就分出了四种:
第一个,叫戒乘俱急。你也持五戒十善,也听《法华经》,你来生会用尊贵身来继续学佛法。尊贵身是什么意思?人天嘛,有两只脚的就是尊贵身。
第二个是戒缓乘急。你持戒有点状况,五戒十善有点毁损,但是你对佛法是非常的有好乐心,你就是后面说的什么紧那罗王、阿修罗这些,用卑贱身来学佛。
第三种是戒急乘缓。你看外道,外道有些人道德标准很高,他持戒很精进,但是他不相信佛法。这种人就是,他福报很大,但是他跟学佛法也没有因缘。
第四种是最糟糕了,戒乘俱缓。他福报也不好,也没有因缘能够学佛。
所以,我们从杂众里面得到很重要的生命的两大指标:说是“福德是安乐之本,智慧是解脱之门”。你的人生过得快不快乐,这跟业力有关;你的人生是什么方向,你是往哪一个方向走,是不是往解脱道、菩提道走,跟你的思想有关系,跟你接受的教育有关系,就是智慧是解脱之门。
所以,在成就初地之前,你的人生的曲线就是业力跟思想这两个决定的,一个决定你快乐不快乐,一个决定你解脱不解脱,是这种情况。这就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复杂的因缘,有些人来,有些人没有来;有些人是用尊贵身来,有些人是用鬼神道来。就是因为业力跟善根错综复杂构成的。
我们把这个通序讲完了,交代了说法的时间、处所跟与会大众。当然,这些跟经文都没有直接关系,只是交代一下当时的一些情况。
http://www.qingfuzhita.com/yt107972/4164903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qingfuzhita.com。倾覆之塔手机版阅读网址:www.qingfuzhita.com
在结集经典的时候,我们一般的常法,都是把声闻众放在前面。不只是本经如此,所有的经典都是如此。那么蕅益大师就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声闻众会排在菩萨众前面呢?按说菩萨的功德是全方位的,他是即空即假即中,他不是只有不受一切法,他能够转变一切法。他不但是消极地不受,他能够主动地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为涅槃,甚至于普门示现。那么为什么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是排在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后面呢?
蕅益大师提出三个理由:第一个,出世相故。这些阿罗汉,咱们先不谈他内心的功德,就论他外在的相状。因为他剃发染衣,他现出的是三世诸佛清净的幢相,就是他的相状跟佛是一个相状,这一点值得尊重。第二个,常随佛故。这些僧团,佛陀到哪里,基本上就跟到哪里,经常亲近佛陀,是佛陀的内眷属。所以这一点也值得尊重,常随佛故。第三个,佛法赖僧传故。从弘护正法、续佛慧命的角度,僧众扮演了不可取代的角色。
我个人觉得,从自利的角度,出不出家,我认为问题不大,因为它是心地法门。你如果能够启动一心三观,顺逆皆方便。在哪一个环境好不好,答案很难讲,看你怎么用。用得好,处处皆是方便;弄得不好,处处皆障碍。所以,从修行的角度,出家在家差别不大。但是,如果说你要走上国际舞台,弘护正法、续佛慧命,现出出家相,这一点是有差别的,他的确容易取信于大众。所以,站在一种弘护正法、续佛慧命的角度,声闻众有他特殊的功能,因为佛法赖僧传故。
所以,因为三种理由,第一个他现的相状,出世相故;常随佛故;佛法赖僧传故。这就是为什么虽然阿罗汉声闻众的功德不大,但是在所有的经典却是排在前面。这是三种理由。好,那么这个是先列出与会的“声闻众”。我们请合掌。
第二个,我们看与会的菩萨众。这些菩萨都不是小菩萨,都是法身菩萨。
菩萨摩诃萨八万人。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转不退转法 轮,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宝掌菩萨、药王菩萨、勇施菩萨、宝月菩萨、月光菩萨、满月菩萨、大力菩萨、无量力菩萨、越三界菩萨、跋陀婆罗菩萨、弥勒菩萨、宝积菩萨、导师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
我们前面讲到列席的声闻众,这以下讲菩萨众。“菩萨摩诃萨八万人。”菩萨,可能是有凡夫、有圣人;如果加一个“摩诃”,那肯定是法身菩萨了。有多少呢?八万人。那么这八万人有什么功德呢?从“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到“到于彼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总共有十三句。这十三句等于是赞叹菩萨十三种功德。
这十三种功德,蕅益大师把它用十地跟等觉菩萨来分判。当然这功德有通有别,应该说初地也具足这十三种功德,但是从多分来说,初地、二地有各自的偏重。
我们先看第一个功德。
一、明位叹德
(一)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欢喜地。亲证法性,心生欢喜。不堕二边,顺入中道。
这个菩萨的功德,跟我们讲声闻的功德不太一样。如果以真妄来说,按本经的意思,阿罗汉的功德还是虚妄,因为他是心外求法。他是通过佛陀的无常观的引导,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无我即空,所以消灭了对三界的爱取,然后出现一种涅槃寂静的假相。他出现一个假相!所以后面佛陀说,没有真正的涅槃,“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所有阿罗汉死了以后,没有一个人真正到涅槃去了,所有都往生到佛的世界的方便有余土去了。没有一个人说是死了以后,什么偏空涅槃,想受灭无为,没有这回事情。所有阿罗汉死了以后,只有到十方诸佛的佛土,到方便有余土,继续听佛陀讲《法华经》,然后发菩提心,重新启动内心的功德。所以,按照大乘的角度,阿罗汉的功德还是个假。
只有这以下的功德才是真实的。诸位!什么叫真实的?就是你原来的东西,本具的。就是你本来就有,通过外在的修行把自己的东西开显出来,这个才是你的东西。如果是纯粹修来的东西,全部是假的。一定要内观,才有真实。所以,你如果这辈子都不做内观,你拜佛也拜,持咒等所有事修都修,你今生所有的东西全部是在因缘里面创造一个假相而已。那叫做资粮力,还谈不上真实的功德。
菩萨内观,修一心三观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简单地说就是一心三观的真如。我们在因地叫做修一心三观,在果地叫做一心真如。他成就一心真如,在这个一心真如的实相里面成就不退转。
那么他的阶位,蕅益大师把他判作初地的欢喜地。为什么叫欢喜地呢?因为他真实地亲证平等法性,所以心生大欢喜。这个时候,内心不堕空有两边,而顺入中道的实相。我们第一个功德叫做欢喜。
为什么欢喜,我们解释一下。内观法门,就像莲花一样。我们种一朵莲花,没有人一开始就看到莲子。你只看到莲花嘛。含苞待放的时候,一开始修习一心三观的人,根本看不到一心三观的功德。它不像修无常观。你修无常观、无我观,你马上看到你的感觉,你的身心有变化。这种真如的启动为什么叫做秘密?它是一个隐藏而不见的东西。只有到有一天你一念的相应,打坐的时候,突然间,啪!太阳出来了。哦,华开莲现!原来这个莲花里面有莲子,还真有莲子!所以,一个人从一心三观一开始,通过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在观照的时候,都是仰信,靠着我们对佛陀的信任,启动我们的一心三观。等到真如本性现前的时候,原来佛陀说的话真实不虚!原来真有这么一个东西!所以他心生大欢喜。就是这样来的。
就是一个流浪汉长时间在外面流浪,回到家以后,原来他真的有一个家。这个时候,唯识学给它一个判教,叫遍行真如。就是,这个一心真如是怎么个真如呢?遍行,普遍,它是一个平等无差别的。我们凡夫跟圣人最大的问题,就在差别跟没有差别。你看凡夫,那叫诸多差别。你看过哪一个凡夫,两个一模一样?有没有?不可能。就是双胞胎都不会一样。烦恼不一样,各打各的妄想,业力也不一样,果报体也不一样。烦恼障、业障、报障都不一样。所以,众生法界那就无量差别。但是,一个人返妄归真以后,开始进入无差别,追求平等性,所以第一个叫做遍行真如。这个时候他证得的真如,就是从差别的相状、差别的因缘,回到无差别的一心真如。这是第一个,这是不退转。也就是说,他以后只有进步,没有退步了。
(二)陀罗尼,离垢地。三业清净,戒度圆满。总一切法,持无量义。
这个陀罗尼,简单地讲就是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它所对应的功德是二地离垢地。为什么叫离垢呢?因为他的真如。二地的真如一现前的时候,身口意任意的清净,持戒圆满。
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持戒圆满。二地为什么叫持戒圆满?他消除了故意的犯错,也消除了无意的犯错,他连无意的过失都不会有了。
比方说走路。我们一个凡夫说,我开车的时候压死了很多蚂蚁。这个是无意的,这是不犯戒的。二地菩萨没有这回事情。二地菩萨走路的时候,众生自然闪避。他没有有意跟无意的任何过失了,就是这个人他不会创造过失了。所以他戒度,持戒圆满。
他不但圆满,他的内心“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我们解释一下。二地的一心真如,他通过一心三观成就的一心真如是什么真如?叫做最胜,殊胜的胜,最为殊胜的真如。因为他一念心不但是平等而已,他那一念心能够摄持无量无边的善法,而且能够破除一切的恶法。就好像大海,“譬如大海,不容死尸。”你看你在大海里面丢一个尸体,不管丢到哪里,它最后一定把尸体漂到岸边,它不会接受死尸的。二地菩萨的内心亦复如是,他的心不可能有过失。他只有摄持善法,他不会摄持恶法。这“总一切法”,就是他持无量的善法。他持布施、持戒、忍辱一切的善法,所以叫陀罗尼。
(三)乐说辩才,发光地。禅定转深,慧光增长。得大闻持,具四无碍。
菩萨经过一心三观成就一心真如,到了三地,他这个真如叫做胜流真如。殊胜之流,他入了这个殊胜之流。也就是说,他心中不但是摄持善法(前面是摄持善法,叫陀罗尼),他还能够摄持无量无边的法义。所有他听过的法的义理,他完全不会忘失,所以他成就乐说辩才,叫发光地。
为什么发光呢?因为他禅定转深。诸位!二地之前,禅定一般不是很高,可能是欲界定,也可能未到地定,他观慧强。但是一旦入三地,他一定成就四禅,一定的。就是说,他不是智慧而已。如果你禅定不转深,你从二地还上不了三地。他必须要禅定转深,他才有能够摄持无量法义的功能。这个时候,在禅定的加持之下,他一心三观的智慧增长广大,所以成就广大的闻持陀罗尼。他一入耳根,永不忘失,而且具足四无碍辩。
当然,四无碍辩,法无碍是法门通达;义无碍,义理通达;辞无碍,他能够用种种美妙的言辞来表达;更重要是第四个,乐说无碍,大悲善巧。他一方面能够善知众生的根机,能够观机逗教;另一方面他有大悲心,能够主动地为人演说。这是乐说无碍,四无碍里面最关键的乐说无碍。
他的功德的成长来自于四个字:禅定转深。就是说,你今天没有禅定,你的心就没有摄持力。没有摄持力,佛陀跟你说很多法义言辞,你也记不住。你记不住你怎么说法呢?怎么乐说辩才呢?所以这个就不是智慧的问题了,这个地方是智慧跟禅定的结合。这个是乐说辩才。
(四)转不退转法 轮,焰慧地。慧光如焰,深破迷闇。现身作佛,说法度生。
这个四地,他是真实能够现出佛身出来。四地,他的特点叫做无摄受真如。前面的乐说辩才是摄持法义,这个地方是他心中不再摄受一切烦恼的现行,所有烦恼的活动他不再摄受,就是他对烦恼是完全破坏。为什么呢?因为“慧光如焰,深破迷闇,现身作佛,说法度生”。
这个四地的菩萨,他的智慧增长以后,他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他“深破迷闇”。这个迷闇就是取相无明。他对于无量劫来所累积的、人生经验的爱取的相状,而且是很深层的,又特别是俱生的这些相状,完全破坏了。他不再摄持任何微细的烦恼的现行。当然,一个人会起烦恼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心中没有一个相状执取,你不会起烦恼的,外境只是一个助缘。
第二个,他本身能够不再摄受烦恼,能够到没有佛的世界示现八相成道说法。因为他既有智慧又有禅定,然后累积的结果,就变成转不退转法 轮,他能够现出佛身来说法。
(五)供养无量百千诸佛,难胜地。定慧转深,极难超胜。以神通力,遍兴供养。
这个难胜地,能够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他的特点叫做类无别真如。这个类就是种类。
类无别真如,就是说,我们讲一心三观,观照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其实一般来说不是同时操作。他一开始会把重心偏重在即空,就是破妄这一块。破妄破到第五地的时候,他的特点,他已经能够看到“生死涅槃等空华”,他连那个生死相跟涅槃相也破掉。破掉以后为什么叫难胜呢?因为他的内心,凡夫二乘很难超胜,他同时能用神通力来供养十方诸佛。
为什么叫难胜地?这句话什么意思?圣人是从凡夫的修行经验修过来,每一个人回家的路是不一样的。就好像我们一开始,从家里面一念不觉出来,离家出走的路也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个人烦恼不一样。你看,我们一开始是一为无量,从一念真如的平等性,然后变成现在大家各打各的妄想,各有各的业力。那么现在逆向操作,无量为一。回家的时候,你回家的路跟他回家的路也各不一样。但是一般来说,除非极少数有善根的人,其他很少有人一开始就学《法华经》的。一开始都是修修无常观,修修空观,然后摸索了一段时间以后,才心甘情愿地开始——哦,原来要向内安住,开始启动一心三观。
也就是说,一般人都是修过方便门。即便他启动一心三观以后,他也会带有习气,他有爱好寂静的习气。所以菩萨即便从初地到二地,到了这个难胜地 ——五地之前,经论上说,他偶尔会怀念那种寂静涅槃的功德。也就是,虽然他的菩提心理智上告诉他要度化众生,但是他内心深处某种程度对这种寂静的快乐是有一点放不下的,在五地之前。
但是到了五地以后,他这个问题全部解决了,没有什么寂静不寂静的问题了。什么生死、涅槃对这个五地菩萨来说,那根本就不算个事,已经很难有人去超越他了。也就是说,他是超越了二乘的对涅槃的追求。当然,我们不能说五地之前他就一定会追求涅槃,但是他内心深处对这个涅槃的快乐是没有完全放下的。这个相状到了五地以后就完全破坏了,所以叫极难胜地,他已经是生死涅槃没有差别了。
(六)于诸佛所,植众德本,现前地。中道智慧,坚固现前。得实相本,能植众德。
六地的一心真如是怎么回事呢?唯识学给它一句话,叫无染净真如。前面的真如叫做类无别,就是它不生不灭。五地菩萨的一心三观已经能够破坏生跟灭的对立,这个六地菩萨更厉害,他不但是证得不生不灭,他还证得不垢不净。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染污相、没有什么清净相了,所以对他来说顺逆皆方便。如果这个众生必须用染污相来摄受,他也可以现染污相。所以,这个现前地就是无染净真如。
那么他的智慧呢?“中道智慧,坚固现前”,特别是空观。这个六地在修空观是一个指标,真正空观成就、成就无相行是在六地。前面的五地都还带有一点相状,还带一点虚妄相。真正无相行现前,那是六地,成就中道的实相本,“能植众德”。
当然,一个人的内心不断突破以后,他能够做的事情就更大了。你看他突破了生死涅槃,他根本就不在乎什么涅槃了,他就更主动积极地愿意来到人世间,度化有缘众生。他突破了垢净的问题,他在变现身相的时候,他的考虑就更多元化了,他没有所谓染净的考虑了。就是一个人内心更突破的时候,他产生的妙用就更大。
(七)常为诸佛之所称叹,远行地。二智方便,出过一切。广修利益,称会佛心。
七地菩萨为什么叫远行地?因为他是有功用行的最为边缘,他所证得的真如是法无别真如。前面是无染净真如,就是不垢不净;这个地方对垢净连微细的执取都没有了。前面是破除粗相的执取,这个是破除染净的细相的执取。二智方便,空观的智慧、假观的智慧超越前面。他能够更加广泛地修一切的利他的妙行,而且他所做的一切都能够得到佛陀的肯定,说如是如是,是满足佛陀的心意的。就是他这个善巧方便能够更加的殊胜。
(八)以慈修身,不动地。二空智慧,任运现前。无缘慈力,普现色身。
这个不动地、这个八地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了。初地是一个指标,八地又一个指标。因为八地的特点叫无增减真如,这个是很难的了,这不增不减是全世界最难的。不生不灭还不难,不生不灭你只要把寂静放掉,就没什么生灭了;不垢不净就有一点不太容易了;到了不增不减,那叫动静一如。
你看我们一般人,你到了佛堂,心静下来,你的观行、你的功德是增长的;你一走出佛堂,跟人家一吵架,你那个一心三观就减弱了。我们凡夫的修学是增减、增减。到了八地菩萨,对他来说没有什么闭关不闭关这件事情,那叫一个动静一如。这是第一个特色。
第二个,他的大悲心特别重,开始启动了。所以一个人空观越强,其实他的大悲心,他对众生的包容度是更厉害,而且是普现色身,真正启动了普门示现。所以,一个人越空的时候,他能够现出的相就更多元化了,他能够应以什么身得度:应该做他的眷属、做他的朋友,他能够更加地满足众生的需求。当然,他所有的功德来自于他对真如的一种不增减,是这种功德而产生的。
(九)善入佛慧,善慧地。深入实际,妙彻本源。成就方便,善说妙法。
这个九,指的是智自在,智慧自在所依真如。
诸位!我们真正的空观,修到八地其实是已经圆满了。在成佛之道,我们凡夫空观的智慧,其实是花了两大阿僧祇劫来修空观。
所以,观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你看:
凡夫到初地其实大部分也是修空观,修无分别智。因为所有的问题就是你一天到晚打妄想,问题就出现了。
初地到八地又花了一大阿僧祇劫,那是破俱生的我法二执。前面凡夫到初地是破分别起的。
到八地以后你就干什么呢?你这个人完全空观了,你已经证得不生也不灭,不垢也不净,不增也不减。这六个法现前,空观及格了,完全修完了。
所以,九地以后就完全修假观了。就是,你不是修空观,你要开始学无量的三昧、无量的陀罗尼,开始广修方便。所以,“善入佛慧”特别是指的佛陀的最难的普门示现、善巧方便这一个假观。他能够“深入实际”,能够深入一心真如的实相理,妙彻生命的本源,成就种种的善巧方便,而且更重要的是“善说妙法”。这个人的智慧辩才随心自在了,所以他的假观增长。
(十)通达大智,法云地。大法智云,含众德水。一心三智,无能障碍。
这个十地叫做业自在等所依真如,身口意得大自在。
为什么叫法云地呢?因为他一念的一心真如,就像云含有种种的功德水。前面的善入佛慧还是在学佛陀的善巧,这个地方是他已经累积无量的功德了。他一念心性具足无量的波罗蜜,就像云能够含种种的功德水一样。其实这个时候他的身口意已经是完全自在了,应以何身得度则现何身。基本上,到了十地,空观假观其实跟佛陀是差不了太多了。
我们看最后的等觉菩萨就是等待成佛的因缘而已了。
(十一)到于彼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等觉。智慧内德,到于彼岸。化他恩德,最胜最广。
等觉菩萨,蕅益大师用三个偈颂来把他做一个总结:
第一个,“到于彼岸”。这个是他智慧的内德,他能够到达涅槃的彼岸。也就是说,他不管是分段生死还是变异生死,基本上结束了。这是指的他的内德。第二个,看他化他的恩德。“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这是表示他因缘广大。第三个,“能度无数,百千众生”,表示他的能力殊胜。所以他的因缘广大,能力殊胜。
这样讲,他又能够了脱所有的分段变异生死,又能够有这么殊胜广大的功德跟这么多度化众生的因缘,那他跟佛陀差在哪里呢?
经典里面讲一个譬喻,说等觉菩萨他刚好要回家,是一只脚在里面,一只脚在外面,但是他的方向是回家的路,这叫等觉菩萨。佛陀也是一只脚在里面,一只脚在外面,他是要离开家。佛陀没有什么回家这件事,佛陀只有度众生。佛陀没有所谓上求佛道,佛陀只有从空出假、度化众生。等觉菩萨回家的时候,刚好一脚在内、一脚在外,所以两个人就这样相错。也就是说,理论上等觉菩萨跟佛陀的功德是一样,就差一个成佛的因缘,等待最后成佛的因缘。是这个概念。
这十三种功德,就是从一心三观由浅入深而次第成就。先成就空观,最后成就假观,最后等待因缘。
二、浅深差别
(一)初地至六地,有相,有功用。
(二)六地至八地,无相,有功用。
(三)八地至十地,无相,无功用。
初地到六地,它的重点都是在修空观,所以他带相观空。当然,他这个相可不是一般凡夫的分别的相状,他这个相状就像唯识学上说的:“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绵。”他破坏的是一种俱生的微细的执着的相状。也就是说,在六地之前,他是不能离一切相的。他心中还隐隐约约有一些生灭的相状、垢净的相状、增减的相状,他是不能突破的。他还是有种对立相,要慢慢地突破,而且是有功用,他必须要如理作意。他要如理作意,他的观行就增长;他要不作意,某种程度,在动中的时候他的观行会稍微退失,一直到八地。
看六地到八地。到了六地,当然以后就无相了,没有这些俱生的相状了,他空观已经成就,而且更重要的是八地无功用。八地之前是有功用。
我们再看八地到十地,他不但离一切相,还是无功用,任运现前。
也就是说,其实整个修行就是先求离一切相,再求成就一切的功德法。就是说先修空观的破妄,再修假观的显真。所以,这个一心三观,其实是有次第的差别。
菩萨这个地方我们要解释一下,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观念。
诸位!我们怎么样离家出走,这个就不提了。谈这个怎么离家出走已经没有意义了,现在关键是怎么回家。
诸位!回家的路真的是有差别,真的有差别。你不要以为说,你傻傻地修行就会成佛,不是这个概念。尤其是空观这一块,你真的要注意。一个人进入空观以后,你的路就完全不同了,“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如果你不小心,你的空观是进入到一种假相的空,就是心外求法的空,这个回家路对你来说是非常遥远了。
我们可以看阿罗汉。我们一般说“三乘共坐解脱床”,没有人从安乐道直接跳到菩提道的,一定要经过解脱道。在解脱道,你是怎么从痛苦解脱的、你用什么方法,决定你未来成佛之道的快慢,非常明显。你看阿罗汉的空观,很简单了,他不受一切法。说得很简单,但是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你一旦证得阿罗汉,叫定性声闻,那你就很难断法执了。诸位!法执是很难断的。因为法执没有对错,它影响到胸量格局,它没有对错的问题。它不像烦恼,烦恼是很明显:这个就是对、就是错。法执,你一旦沾上以后,那佛陀拿你都没有办法。
所以,诸位!你一定要检查你是怎么修空观的。就是,当你的心不安稳的时候,是什么让你安稳下来的?你要检查这个空观。如果这个空观是外空,是外来的一个东西,你进去那个东西,你要小心了!当然不是不可以,你只能够用而不住。就是你知道这个是暂时借用,我是借假修真,那可以。如果你全心地住上去,那你就完了,那你就走上了一个遥远的成佛的道路了。
我再讲一次,可以借用,但是你不能住进去。所以你看,“三乘共坐解脱床”。但为什么观世音菩萨能够寻声救苦?你称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马上现身,帮你解决问题。而你称念阿罗汉,他却没办法。三乘都进入空性了,此空非彼空啊。
所以,为什么我们要学《法华经》?我讲实在话,诸位!你的成佛之路,最好一次就把它走正确。一次就走正确,叫一次到位。你不要去沾染了满身的法执再来回小向大,你很惨的。因为这个法执你拿它没办法,你长时间就是依止这个理念断烦恼的,现在要你把这个理念放掉,不容易。你看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时候,五千比丘、比丘尼都退席,佛陀拿他也没办法。他就喜欢涅槃寂静,你有什么办法?
所以我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进入空性以后,这个是所有修行的最关键时刻。成佛,一个人成功失败,只有一个原则,谁能够在关键时刻掌握正确的方法!分出好坏,就在这个而已。就是,你们两个同梯一起学佛,你已经成佛了,他还是做阿罗汉。为什么?因为你掌握了关键的时刻。就是这样子而已。这以后就千差万别了。
回家的道路,我再讲一次,回家的道路不是每一个人都一样。“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那不是这个意思。每一个法有高下,如果没有高下你干么判教呢?那就不要判教了。所有的宗派都判教,《华严经》也判教,唯识宗也判教,《法华经》也判教。法门是有高下的,不是没有高下的。你怎么回家的、你采用什么方法,那马上分出高下。哪有说没有高下呢?所以,空观必须内空外空。这个空观必须外有假相、内有真如,这个才对。就是我们一般强调的莲花式的修学。
如果你每一次出问题,你都创造一个假相来安抚你自己,比方说佛号,比方说咒语,比方说你思惟无常,或者因缘观。你创造一个假相,把你的生命放到空性里面去,那你跟成佛之道是完全没有关系了,你还活在生命的因缘假相。你只是用一个假相来破一个假相,你还没有走上成佛之道,你这个莲花里面还找不到莲子。
所以我们必须怎么办呢?就是说,同样的精神体力,我们不否定权法,莲花当然需要外面的花,没有外面的花怎么增长里面的莲子呢?所以我们一定要怎么样?空观,要内空、外空。外空也是需要,暂时安住;内空也是需要。这就是为什么阿罗汉跟菩萨有差别。
丁三、杂众 分七
前面的声闻、菩萨都是佛陀的内护的弟子,这以下是外护。
外护为什么叫杂众呢?因为他们的业力不同,有很多差别的果报,比如说有天人,有鬼神,有畜生,有阿修罗等等,相貌各式各样,就叫杂众。
杂众里面有七科,先看第一科的诸天众。
戊一、诸天众
尔时,释提桓因与其眷属二万天子俱。复有明月天子、普香天子、宝光天子、四大天王,与其眷属万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与其眷属三万天子俱。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光明大梵等,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
这个诸天,其实是分两部分:一个是欲界天,一个是色界天。先看欲界天。
欲界天第一个就是释提桓因。释提桓因,因为过去曾领导三十二位眷属做广大的布施,所以感召了忉利天的天主的果报。他的天宫在须弥山的山顶,他有两万个眷属。“复有明月天子、普香天子、宝光天子”,这些都是释提桓因的辅佐大臣,就是帮助帝释处理事务的大臣。帝释是天王,这些都是他的辅佐大臣。四大天王是帝释的武将。四大武将镇守四方,东胜身洲、西牛贺洲、南瞻部洲跟北俱卢洲,来保护这个帝释。
我们再看自在天子。这个自在天子是化乐天,化乐天就是欲界的第五天,他能够随心所欲化现快乐的境界来受用。大自在天子是他化自在天,就是欲界的第六天,他能够不用自己变化境界,他能够把别人变化的境界转为自己受用。这个地方有三万天子俱。
前面都是欲界诸天,这以下就是色界了。
色界他不是修五戒十善,他要加修禅定,这第一个。如果是色界的人民,那就是修四禅;如果要变成天王,除了禅定以外,要加修四无量行才能变天王。这个地方有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尸弃大梵、光明大梵等,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
这个诸天众,跟佛教的关系比较密切的,有两个值得我们一提。一个是释提桓因,一个是色界的大梵天王。为什么呢?因为佛成道以后其实并没有马上出定,是这两位天王,一个释提桓因,一个大梵天王,请佛陀说法;而且基本上佛陀说法的时候,这两位天王经常列席。最关键的是,佛陀最初的转法 轮是他们两个代表三界来请法的。这是讲到诸天。
戊二、龙王众
有八龙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娑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德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钵罗龙王等,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这个龙是属于畜生道,但它是一个有福报的畜生道,是畜生道里面果报最为殊胜的。龙有三种:空中飞的、地上行的跟海中游的。当然,福报最大的是空中飞的。经典上说空中飞龙有两种:如果是恶龙,脾气比较暴躁的恶龙,它会帮助阿修罗,它会站在阿修罗这一块,在打仗的时候帮助阿修罗。如果是善龙,它打仗的时候帮助诸天。就是各有各的依靠,善龙依止诸天,恶龙就依止阿修罗。
戊三、紧那罗众
有四紧那罗王:法紧那罗王、妙法紧那罗王、大法紧那罗王、持法紧那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这个紧那罗王,其实也是畜生道。但是它住在哪里呢?它是住在帝释的天宫,是帝释的法乐神。什么叫法乐神呢?帝释如果想听佛法,但没办法请佛陀说法,他就怎么样?他就请法乐神帮他演奏,演奏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用音乐的方式把它演奏出来。它身形似人,身体看起来跟人一样,但是头上有一个角,就是紧那罗王。它的本位是畜生道。
戊四、乾闼婆众
有四乾闼婆王:乐乾闼婆王、乐音乾闼婆王、美乾闼婆王、美音乾闼婆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前面的紧那罗是一个畜生道,这个乾闼婆是个鬼神道。他是帝释的俗乐神,世俗的俗。前面是法乐神。如果帝释想要听世俗的音乐,他就为帝释来演奏世俗的音乐,来娱乐帝释跟诸天。所以,看这个意思,这个帝释的天宫是很复杂,不只是天人住,鬼神也住,畜生道也住。他们住在一起,但是各有各的受用。紧那罗王是一种畜生的受用,乾闼婆是一个鬼神的受用。就像是一家人,有些人是主人,有些人是仆人,同样住在一起,但是各有各的受用,是这么一个情况。
戊五、阿修罗众
有四阿修罗王:婆稚阿修罗王、佉罗骞驮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罗睺阿修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这个阿修罗,翻作非天。他有天人之福,而没有天人之德。这个阿修罗跟诸天是经常打仗的。为什么打仗呢?因为帝释诸天有美好的饮食,但是没有美女;阿修罗刚好相反,阿修罗出美女。阿修罗是男众很丑、女众很美。他有美女,但是他缺乏美妙的饮食。所以两个人就是我夺你的美食,你夺我的美女。两个人就这样子互相斗争,而且互有胜负。
一般来说,一个人广修福德,但是瞋心、嫉妒心比较重,对立心比较重的,就容易堕阿修罗,是这么个情况。他有天人的福报,但是没有天人的德行。
戊六、迦楼罗众
有四迦楼罗王:大威德迦楼罗王、大身迦楼罗王、大满迦楼罗王、如意迦楼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迦楼罗就是金翅鸟,它是畜生道,但是它可不是一般的畜生,它两个翅膀展开有三百三十六万里。它是吃谁?吃龙。它翅膀一搧,就把海水拨开来,这龙宫里面的龙就现出来,它就一抓,就把龙给吃了。这是一个迦楼罗。
戊七、人众
韦提希子阿阇世王,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阿阇世王,韦提希夫人的儿子。阿阇世王,当然过去是他害过父亲了,但后来他向佛陀跟文殊菩萨忏悔以后,他还是来听经,他是有善根的。
丙二、总结众集
我们看最后的丙二,总结众集,就杂众做一个总结。
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他们表现出一种恭敬心,而在旁边静静地坐着,等待佛陀的说法。
这个地方,关于杂众,蕅益大师有一句话说,为什么天人龙神皆得见佛闻法,而地狱、无色界何意不到?我们看不到地狱的众生,也看不到无色界,又特别是无色界众生为什么没有现前?蕅益大师就回答了,说:诸道之升沉,由戒之持毁;见佛与否,由乘之急缓。
诸位!一个人从差别相到无差别性,就是初地之前,你的人生由两件事情决定:第一个持戒,第二个智慧。持戒就影响到你未来是用什么果报来学佛,就是你的业力会影响到你。比如说我行菩萨道,那你菩萨道是用人的相状、用诸天的相状、用龙王的相状,那跟你的持戒的持毁有关系。第二个,你是不是能够见佛闻法,那就跟你的智慧的善根有关系。
所以这个地方就分出了四种:
第一个,叫戒乘俱急。你也持五戒十善,也听《法华经》,你来生会用尊贵身来继续学佛法。尊贵身是什么意思?人天嘛,有两只脚的就是尊贵身。
第二个是戒缓乘急。你持戒有点状况,五戒十善有点毁损,但是你对佛法是非常的有好乐心,你就是后面说的什么紧那罗王、阿修罗这些,用卑贱身来学佛。
第三种是戒急乘缓。你看外道,外道有些人道德标准很高,他持戒很精进,但是他不相信佛法。这种人就是,他福报很大,但是他跟学佛法也没有因缘。
第四种是最糟糕了,戒乘俱缓。他福报也不好,也没有因缘能够学佛。
所以,我们从杂众里面得到很重要的生命的两大指标:说是“福德是安乐之本,智慧是解脱之门”。你的人生过得快不快乐,这跟业力有关;你的人生是什么方向,你是往哪一个方向走,是不是往解脱道、菩提道走,跟你的思想有关系,跟你接受的教育有关系,就是智慧是解脱之门。
所以,在成就初地之前,你的人生的曲线就是业力跟思想这两个决定的,一个决定你快乐不快乐,一个决定你解脱不解脱,是这种情况。这就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复杂的因缘,有些人来,有些人没有来;有些人是用尊贵身来,有些人是用鬼神道来。就是因为业力跟善根错综复杂构成的。
我们把这个通序讲完了,交代了说法的时间、处所跟与会大众。当然,这些跟经文都没有直接关系,只是交代一下当时的一些情况。
http://www.qingfuzhita.com/yt107972/4164903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qingfuzhita.com。倾覆之塔手机版阅读网址:www.qingfuzhit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