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覆之塔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六百六十九章 都是这些势要豪右,害苦了朕!

第六百六十九章 都是这些势要豪右,害苦了朕!

    申时行到任松江府之后,开始试点航海保险之事。

    因为海贸必然存在的风险问题,保险在这种环境下诞生了,这是从泰西低地地区尼德兰传来的一种降低海贸风险,增加船只出海积极性的办法。

    安特卫普这个尼德兰最为繁忙的港口,船只保险最远航程为三万三千里,而保险商人根据吨位、数量、水文风险、海盗等综合因素制定保费。

    而大明最远航程的保险业务是十万里,是超长的环球贸易保险,其次就是五万里的远洋贸易保险,以及三万三千里的大明领海保险业务,以及一万里的近海保险四种。

    随着松江府的航海保险试点成功,密州市舶司紧随其后,设立了官营的保险处经营保险,鼓励出海。

    这本来是良政,是为了鼓励出海。

    朱翊钧在胶州湾并没有遇到哭驾,王一鹗没有安排哭驾这种环节,但大明皇帝还是看了胶州的卷宗。

    “从这个案子里,朕看到了金钱对人的异化。”朱翊钧放下了一堆的卷宗,这些卷宗是一系列的案件,所有的案件都围绕着一个话题展开,骗保。

    大明航海回航超过了95%,也就是说每一百条船出海,就有95条以上的船只可以顺利返航,满载而归,这是得益于大明优秀的造船技术以及商贸的范围仍然局限在了马六甲海峡之内的南洋范围,再加上大明朝廷对海寇不余遗力的进行清缴,创造出来的神话。

    海贸保险的范畴正在不断地扩大,大明海贸保险平均收益也达到了惊人的5%,除了赔付之外的结余能达到所有投保总资金的5%。

    海贸保险就像是个巨大的赌场,而大明官营的保险,就是庄家,既然有庄家,那必然有出老千的存在。

    即墨县有刘氏,也是世代海商,就把主意打到了保险赔付之上,最开始的时候,刘家的家主刘平海,还小心翼翼,不敢过分,将一些老化船只进行不正当的操作,最终导致船只在码头、港口发生了各种事故,获得理赔。

    任何新鲜事物发展之初都是蛮荒生长,海贸保险也不例外,有司诸官,人员不足,不能对事故进行详细的勘验,发现了的确是事故甚至沉没,按照条例,照章执行赔付。

    刘氏一开这个头,整个大明的商贾都像是闻到了腥味儿的猫,闻风而动,很快,申时行就发现大明船只回航和收益率在下降,稍微发现了一些端倪之后,五大市舶司驻司保险处就开始打补丁,加入了年限,也就是说,船只的保费会跟随年限增加而增加。

    大明保险业务整体依据安特卫普保险商人的制度建设进行构建,年限因素,是大明实践中的总结。

    泰西的船只普遍不存在年限的问题,泰西的海寇实在是太多了些,有些船根本活不到老化的那一天。

    超过十五年的船只,就没必要投保了,每年投保的钱,都够买一条新的三桅夹板舰了。

    刘氏刘平海见到没有漏洞可钻,并没有放弃,因为他看到了大明官营保险的漏洞。

    官营的保险处,没有侦缉事权,无权传见船员、无权搜查、无权抓捕等等,也就是说,大明官营海贸保险,无法对事故进行全面调查,刘氏利用这一漏洞,胆子开始大了起来。

    这一次,刘氏选择了新的打法,拆船。

    投保的甲船并没有在海上沉没,伪造了人证物证后,由乙船带回港口进行理赔,而这条本该沉没的船,开进了拆船厂进行拆解,而后分批售卖,一鱼两吃。

    刘氏的做法非常隐秘,但刘家有个大舌头的儿媳妇,将这件事告诉了自己本家,很快,本该秘密的事儿,变成了公开的秘密,利用官营保险规模大、稽查困难的种种原因,大明海商们开始了掏空本该属于公共的保险金。

    很快,王一鹗就发现了这一件事的端倪,因为发端于密州市舶司,所以密州这边情况最为严重。

    官营的弊端就出现了,官营代表了朝廷和皇帝的脸面,很多时候,明知道可能有问题,但为了不至于过于僵化,不至于颜面尽失,就需要所有事故进行调查,人手不足的情况下,让官营保险变得有些举步维艰。

    不得已,王一鹗和申时行书信往来之后,把各地的稽税院、稽税房接入了官营海贸保险。

    船沉没沉,大海或许不知道,但贸易会说话,你船沉了货也该沉,你货还在,你船怎么会沉?稽税院和官营保险处打通了程序上的所有关节后,这股伪造人证物证,将船只隐匿、拆解之风,终于被遏制。

    万历十二年秋,不甘心的刘氏刘平海,胆子变得更大了,不劳而获习惯了,就会这样,刘平海觉得自己这么干,都没什么事儿,行为越来越大胆。

    这一次,刘平海开始了贿赂保险处诸多官吏,伪造保单,套取保险金。

    空手套白狼,一条实际不存在的船,却手续齐全,投保之后,很快就会沉没,一切都合规合法,但保险金赚到手了。

    而刘氏贿赂的时候,总是有一句话,特别能打动人:反正不是你的钱,那是公家的钱,你不拿有的是人拿。

    怎么把公家的钱变成自己的钱,就是刘氏在整个案件里,不断变得肆无忌惮的起始动机,也是整个骗保案件的基本逻辑。

    纸包不住火,万历十二年年终大计,这种骗保被审查了出来,很快,密州市舶司有关官吏全部锒铛入狱,而刘氏也落了个被抄家的下场,刘平海出海外逃,还没出港口,就被拿下。

    倒霉的只有刘氏吗?是所有海商都跟着倒霉。

    五大市舶司为了不至于公家的钱变成私门的钱,整个赔付流程开始变得冗长,很快赔付的周期开始变长,赔付要求必须有稽税院的完税证明,也必须要有稽税院、海防巡检的结案证明,这让赔付的时间,从三个月拉长到了一年的时间。

    所有人都抱怨流程的冗长,但这就是斗争的结果,所有人都要一起承担这个恶果,没人可以例外。

    “陛下,这个案子,颇有代表性。”张居正面色凝重的说道:“如果刘氏得不到审判,那么保险这个本该促进海贸繁荣,为危险的海贸兜底的制度探索就彻底失败了,有的时候,就需要出重手惩戒。”

    “朕也不想天天被人骂独夫民贼,朕也不想天天动不动就杀人,但先生,你看这刘氏干的这些事儿,朕能怎么办?朕只能杀了他们了。”朱翊钧略显感慨的说道。

    这刘氏不是找死吗?保险池子里的钱,那是公家的钱不假。

    但所有开海事,皇帝的内帑占了一半的股,这是政以贿成,但也是朝廷探索中为了保证政策顺利执行的一种妥协,保险池子的钱的确是公家的钱,大家的钱,但同样,是皇帝的钱。

    朕也不想的,都是这些势要豪右害苦了朕!

    张居正发现了陛下是一个成熟的政客了,看看这话说的,忒不要脸了,一点都不心虚。

    “坐罪论死者七十二人,流放者四百余众,此案之后,朕希望能够稍抑骗保之风,当然他们非要继续,那朕也可以陪他们玩玩。”朱翊钧看向了冯保说道:“抄没刘氏家财,就用于开封到嘉峪关的驰道吧。”

    “臣遵旨。”冯保俯首领命。

    开封到嘉峪关的驰道又多了一家赞助商,西土城遮奢户们因为庆贺皇帝陛下离开,被朱翊镠逼着捐了不少,天津阴结倭寇、私设海市、贩运阿片的河间章氏,也贡献了一部分。

    张居正眉头一皱,发现大明皇帝这次南巡,怕是奔着抄家去的!就是为了补足开封到嘉峪关驰道的亏空!这一趟南巡,开封府到嘉峪关驰道的巨大投资,恐怕就能回本了。

    王一鹗说解决一些问题,需要用强而有力的手段来保证向下分配,才能保证内需。

    “陛下,臣能不能捐一点,不多,家里还有余财二百四十万银,这银子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为陛下分忧,为朝廷解难,此应有之义。”王崇古有些跃跃欲试的说道。

    朱翊钧看着王崇古问道:“在嘉峪关给次辅立个碑文?”

    “好好好。”王崇古也没矫情,立刻说道。

    为陛下分忧为朝廷解难是真的,想立碑也是真的,反贼出身的他,经过了李三虎刺杀案后,得到了陛下的认可,但天下还是不太认可他王崇古的功绩。

    隆庆末年、万历初年那些事儿,大家都是当事人,都知道怎么回事儿。

    王崇古就一个儿子,王谦已经能够照顾好自己了,王崇古这些银子,都可以用来换名声。

    “善。”朱翊钧笑着说道:“到时候朕亲笔写个赞表,不仅在嘉峪关要立,在次辅的家乡蒲州也要立,在崇古驰道立碑处多立一道,以彰其功,蒲州地方,就立在忠勇祠旁,王次辅以为如何啊?”

    “如此甚好,甚好!”王崇古一听还要在自己家乡立碑,已经满脸喜气洋洋了。

    “陛下,当积累财富在大明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变成最重要的事儿之时,道德规范也会随之而改变,而且现在正在改变,大明律法的完善和制度的建设,需要跟得上这种转变,否则民间的矛盾,就无法得到缓解,动荡随之而来。”张居正提醒陛下,大明的道德规范正在改变。

    以前是积德,现在是积富。

    赤铜、白银、黄金,这些一般等价物,这些货币被普遍认可,货币就变成了储藏价值的一种媒介。

    一般等价物,被人们普遍认可,用它们就可以换取他人的劳动成果,这种换取的权力,不必马上行使,也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行使,所以货币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成为了储藏价值的不二利器。

    本质上属于所有人的价值、财富,就可以通过种种办法,被私门占有,价值被占有,则代表着权力被私人占有,大量白银流入正在激化这一矛盾,而促使这一切发生的原因,是人对金钱的欲望和贪婪。

    人性本恶,还是本善?人性有恶有善,这是个矛盾统一体。

    朝廷要做的就是完善律法,推动法律制度建设,让社会趋于公平,防止动荡发生。

    第二天,大明皇帝去了海边,这个季节海边的风还有些刺骨,大明皇帝披上了厚厚的大氅,带着王皇后和皇长子朱常治前往了海边。

    没有亲眼目睹大海的人,无法想象大海的广阔,也无法想象大海的波涛汹涌,朱翊钧亲眼看到了大海,无风三尺浪的大海,海浪滚滚向前,拍在了岸边的岩石上,打碎成了一片晶莹的浪花,水落则石出,随着退潮,海边的岩石从一个海面黑影,变成了一片的岩石。

    海面上有数十条渔船正在准备出海,这是勤劳的渔民们,要前往各个海田种植海带,海带是山东的特产,种植规模正在逐渐的扩大,海风还十分的冷厉,但挡不住渔民们的热情。

    朱翊钧本来打算尝试下鱼脍,也就是生鱼片,结果被张宏拦住了,陛下不能吃,大医官庞宪也在阻止。

    诚然,海鱼不是淡水鱼,理论上海鱼的寄生虫不能在人体生存。

    “陛下,三国的时候,有个广陵太守陈登,心中烦闷无比,面红耳赤,不能饮食,求华佗医治,华佗以药为引,陈登吐虫三升,皆赤头,首尾动摇,时人大惊,问起缘故,华佗说:多食生脍所致,三年必亡,陈登果三年而死。”

    “当真是,华佗无奈小虫何。”庞宪讲了个三国时候的故事。

    皇长子朱常治目瞪口呆的看着庞宪,吐虫三升?!这是什么可怕的场面。

    “陛下,长崎总督府随扈徐渭的医官奏闻,倭国最严重的就是血吸虫,真的有了这些问题,臣没本事看好。”庞宪直言不讳,陛下要吃可以,出了事儿他就跑,看都不用看。

    治不了、没救了、告辞。

    “不吃不吃。”朱翊钧被庞宪给说的头皮发麻,立刻表示惜命的自己,不会吃生鱼片,淡水鱼、咸水鱼都不吃,这年代,对寄生虫,的确没什么办法。

    朱翊钧放弃了生鱼片,虽然听说鲜美可口,一如他放弃了尝鲜高丽姬和倭国游女。

    大明皇帝在南巡,潞王在胡闹,而倭国此时,正在内忧患外之中,被火药刺杀久未露面的织田信长,终于再次公开露面,而且一露面,就搞了一个大热闹出来!

    织田信长颁布了《检地法》。

    该检地法要求使用统一的度量衡工具,对全倭国的土地进行清丈,厘清地籍归属,依据土地丰沃、降水、收成等不同条件,进行分类,以土地具体情况,确定进贡、征兵等事儿。

    织田信长要求,寺院、大名的庄田也要进行检地,同样规定具体税负标准,所有的僧侣和大名也都要征税,都要遵循一公二民的基本税率,不得进行额外征收。

    不肯遵守,则讨伐。

    这一下子,织田信长几乎站在了所有的肉食者的对立面,但他还是要做,即便是面对数次刺杀也要推行。

    这个检地法一出,举国哗然!

    比较奇怪的是,织田信长的反对者,毛利辉元居然没有第一时间站出来反对,并且以此为理由,聚集反对者进行反抗,而是选择了沉默。

    毛利辉元的沉默,让所有人都认识到了,织田信长和毛利辉元可能达成了某种默契。

    万历十三年二月二十八日,来自毛利家和织田家的两条小船,在夕阳西下的时候,驶入了长崎海湾,这看起来是两艘普通的倭国商船,毕竟毛利家和织田家,都和大明长崎总督府保持着密切的商贸往来。

    但这两艘船上的背后,是长崎港外海面上的两个巨大的船队,毛利辉元和织田信长的水师可谓是倾巢出动,这次倾巢出动不是为了攻伐长崎,而是为了防备彼此。

    这两艘小船的乘客,是毛利辉元、织田信长本人,他们来到长崎总督府,亲自谈判,关于战争、关于检地法的推行、关于粮食危机、关于宝钞。

    这两个生死仇敌,能坐到一桌上谈一谈,就不得不提到长崎总督府给的保证了。

    长期总督徐渭保证:在长崎总督府的谈判,绝不会发生任何刺杀,一旦任何人在谈判中被刺杀,那么发动者一方,就是长崎总督府的敌人。

    长崎总督府有牙兵客兵4000人,长崎行都司大阪湾守御千户所有军兵4500人,四月份大明将会从浙江九营调动4500人对长崎总督府的兵力进行补充。

    一旦长崎总督府彻底站在了谁的立场上,谁就必然会成为了赢家。

    织田信长听闻长崎总督府有了调节矛盾的想法之后,大喜过望,在出发之前,颁布了检地法,而后迅速赶到了长崎,织田信长从来不怕死,他怕的是大志未竟。

    “说起来也是可笑,以前,我只想做好尾张国的国主,现在,我希望倭国变得更好。”织田信长见到了长崎总督徐渭,露出了一个十分真诚的笑容继续说道:“无论这次谈判结果如何,我都要感谢大明希望为倭国带来和平的意愿。”

    “李指挥,再次感谢你在本能寺之变时,派兵援护。”

    织田信长不求这次能谈出什么好的结果来,但大明这份意愿,还是让织田信长感激不尽。

    能坐到一起谈一谈,这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幸运了。

    “倭国因为战乱缺粮缺的厉害,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白银的提炼,你们打成什么样,我们不管,但白银的提炼,绝对不能因为战争,有任何影响。”徐渭再次表明了立场,之所以叫他们都到长崎来谈判,大明也有自己的诉求。

    倭国缺粮,已经缺到了影响白银流入大明的地步,这个时候,长崎总督府无论如何都不能置之不理了。

    本来徐渭、孙克毅判断,这是短期的缺粮,等到粮食收获的时候,就不会缺少了,但随着时间的发酵,事情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百姓一揆越来越严重。

    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倭国地面发生了超过二十三起百姓一揆,揭竿而起的动乱,甚至在石见银山也有发生,白银的开采停止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开始缓慢恢复。

    到这种地步,长崎总督府不得不出面了。

    “理应如此。”织田信长落座。

    “织田关白,上次刺杀之事,我的确是凶手,刺客的确是我派去的,但我们都清楚,织田信孝,因何而死。”毛利辉元说起了上次他派刺客刺杀的事儿,这件事让他非常郁闷。

    在倭国,派人刺杀非常非常的常见,大战之前,派点刺客就像是战争礼节一样,但刺杀成功却不多见,都是意思意思,毛利辉元就是随便派了几个人,谁能想到刺客能真的走到织田信长面前,还一枪把织田信孝给打死了?

    毛利辉元倒是无所谓的说道:“当然,人的确是我派去的刺客杀的,你非要跟我死战到底,我奉陪就是。”

    “谈国事不谈家事。”织田信长倒是极为平静的回答道。

    “毛利辉元,你阴结陈绳,在图谋我大明的水肥工艺?”徐渭看向了毛利辉元,说起了京师送来的邸报。

    毛利辉元出价三百万银,向大明内鬼购买大明水肥工艺,陈绳在京活动,最后被潞王给擒下,送解刳院,明正典刑了。

    毛利辉元倒是颇为坦然的说道:“我是国主也是大名主,倭国缺粮如此,我图谋水肥,也不光是为了我自己,我问心无愧,大明问责,要杀要剐随意。”

    水肥是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毛利辉元敢来长崎,不是不怕,而是必须要来,他不来,长崎总督府和织田信长真的站到一起,他毛利辉元也是必败,左右都有可能死,还不如闯一闯这龙潭虎穴。

    别的不提,只要长崎总督府牵制住了他的水师,地面进攻,毛利家根本无法抵抗。

    “杀了你剐了你,你岂不成了倭国的英雄了?”徐渭嗤笑了一声摇头说道:“你真想要,可以跟长崎总督府说,我代你呈奏陛下,陛下不卖工艺,还不能卖你点水肥?鬼鬼祟祟,阴取配方工艺,搞成这样。”

    “三百万银拿来,此事揭过,不肯拿来,我就自己去取。”

    公私论建立在矛盾说的基础上,公私是一个相对概念,公囊括了更大的集体,而大明和倭国显然是两个集体,陈绳为了金钱背叛了自己的集体,该死,但毛利辉元为了倭国这个集体利益。

    大明和倭国是两个竞争,甚至是水火不容的两个集体,彼此斗争的时候,手段尽出,也是正常,站在倭国的立场上,毛利辉元没错,长崎总督府真的逮捕了杀死了毛利辉元,他就真的成了英雄。

    但站在大明的立场上,就必须要有个说法,那这三百万两白银,就是惩罚,大明逮到了对方鬼鬼祟祟的铁证。

    “我骗陈绳的,其实压根就没打算付这么多钱。”毛利辉元无奈的说道:“但此事惊扰天朝上国,理当如此。”

    大明也不要道歉,只要赔偿。

    “三个月必须到长崎港,陛下南巡松江府时,我还要为陛下献礼。”徐渭十分明确的下达了期限。

    徐渭根本不在乎虚名,他其实就一个想法:毛利辉元活着,跟织田信长或者他的继承者之间的斗争,会死更多的倭人,这就是徐渭的根本目标,灭倭。

    “那么,我们来讨论下检地法吧。”徐渭摊开了手说道:“倭国被你们搞成这个样子,你们这些肉食者,难道不痛心吗?”

    织田信长立刻说道:“所以要重农抑商,粮食都拿去酿酒,供给沿海城池的享乐,本就是战乱,平民食不果腹,现在大量粮食被酿酒,粮价一涨,立刻就有人囤积居奇,平民也开始储藏粮食,才导致市面上的粮食越来越少。”

    徐渭一愣看着织田信长说道:“你的意思是怪大明咯,大明开海,商贸往来频繁,导致了倭国的粮食危机?你这不是胡搅蛮缠吗?大明买倭国的酒了?还是大明要求倭国酿酒了?还是大明贩卖倭国粮食入我大明了?”

    “别什么都怪到大明头上!出点什么事儿,都找理由,找借口,这是你们自己的问题!”

    徐渭差点被气笑了,这织田信长这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大明导致的。

    “不是,我的意思是倭国现在的农桑之事,根本撑不起商贸,海贸兴起,这才会有这种乱子,所以,需要检地法,厘清地籍。”织田信长连连摆手,哪怕是他心里是这个想法,也不敢表现出来。

    “你怎么不直接颁布锁国令?”毛利辉元不屑一顾的问道。

    织田信长开口说道:“正有此意,我已经在草拟锁国令,驱逐一切外人、禁止和外人通商,大明除外、禁止奉书船以外船只渡航、禁止在外倭人回到倭国。”

    “啊?你疯了?”毛利辉元呆滞的看着织田信长,他就那么一说,织田信长居然早有打算。

    http://www.qingfuzhita.com/yt107933/4161623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qingfuzhita.com。倾覆之塔手机版阅读网址:www.qingfuzhit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