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入关
就在项羽坑杀秦军的同一个月,沛公率领楚军进入咸阳城,成为先入关中的楚国将领。
等项羽领着六国联军大摇大摆地出现在函谷关前时,发现函谷关关门紧闭,守军奉沛公的命令,不准任何人入关。
有人告诉项羽,说沛公已经先行入关,正在积极扩充队伍,巩固地盘,安抚关中百姓。
最先抵达函谷关的是被项羽尊为亚父的范增。当他被堵在函谷关门前时,不由怒火中烧。他朝守关将领喊道:“沛公想造反吗?”随即火速将沛公封锁函谷关的消息报给项羽。听说沛公关闭函谷关,不让自己的部队进入,项羽勃然大怒,派遣英布率领大军直扑函谷关。英布到了关前,二话不说,命令部队收集干柴,堆到函谷关的关门前,准备放火烧关门。
守关的将领见到来的是楚国的大部队,也担心起冲突,于是打开关门,让范增和英布率领的部队进入关内。
于是,六国联军从函谷关鱼贯而入,沿着渭水边的咸阳直道遮天蔽日般地向咸阳城进发,一直到戏水边上的鸿门一带驻扎下来。
此时,项羽率领的四十万六国联军,号称百万,分布在北临渭水,南依骊山一带,兵锋直指沛公驻军的霸上;而沛公有十万大军,号称二十万,把住由鸿门通往咸阳的直道。
两军对垒,大有互别苗头的架势。
现在两边的主力部队都是楚军,按理说项羽和沛公曾经是密切合作的战友,又都是楚王派出去攻打秦军的同一个国家国军队。
当初,项羽还吵吵嚷嚷的要楚王让自己和沛公一起出征,说明两人的关系还是相当融洽的。尤其沛公初征时,为解除彭城的威胁,确保项羽的北上救赵援军后勤保障,还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两个不同的战场上,彼此互动密切。
此刻在咸阳胜利会师,应该是普天同庆的大好事。但现在的情况非但没有胜利会师的喜悦,反而出现剑拔弩张的势头。
造成隔阂的无疑是楚怀王的那个许诺,“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从沛公入关后的一系列举措来看,特别是把住函谷关一事,闹得项羽和六国联军都十分不愉快。沛公或许没想到项羽的实力已经足够强大,完全摆脱了楚怀王的束缚。他还沉浸在“关中王”的美梦中没有醒悟过来。
到了这个时候,两边其实都还没有闹掰,只是有些“小误会”。如果沛公识相一点,主动上门劳军慰问,说明关闭函谷关是为了防止秦军零星部队的骚扰,而不是为了阻挡六国联军。打消项羽的误会,凭借往日两人之间的信任,项羽是不会有兵戎相见的念头的。
偏偏沛公的确有自己的想法,偏偏沛公的内部出了叛徒。
于是,一出流传了两千多年,脍炙人口的宴会,就要上场了。
(项伯星夜救张良)
项羽驻军鸿门,夜里在营中设宴,犒劳将士。
此刻,他尚不了解沛公的真实意图,但亚父范增一直给项羽吹风。范增这个人年纪很大了,他七十岁才跟随项梁,为项梁出谋划策,项梁死后,他继续辅佐项羽,深受项羽敬重。
项羽还尊称他为亚父,大概就是我们现在人说的干爹吧。
范增对沛公的能力和志向很了解。当初项梁征集是否出兵援救齐国时,范增对沛公的发言记忆犹新。这绝对是个不可小觑的人物。
特别是在函谷关前,范增被阻挡时,立马对沛公起了疑心。
范增对项羽说:“沛公在进入咸阳之前,贪财好色。入关后,反而对珍宝财物一无所取,对于美女佳人也不感兴趣。他的志向在夺取天下,我已经派人私下观察过他的风水,那是五彩缤纷、交错成龙虎之势。那是天子才有的气象。所以必须在这个时候消灭他,绝不可以失掉这个大好时机。”
但也有人觉得都是楚军,目标是推翻暴秦,不该自己人打自己人。
两边说的都有道理,项羽左右为难。
项梁在的时候,沛公对项羽十分尊重,两人配合默契,他觉得沛公是侠客般忠肝义胆型的人物。如今两军会师,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他不相信沛公会心存对抗的念头。所以,对如何处理沛公,项羽迟迟难以下决心。
但不等项羽犹豫,有人送情报来了。
来者是沛公手下的左司马(掌管军政相关事务的副官)曹无伤,他派使者前来传递机密情报。
项羽立即将曹无伤的使者召入营帐内。此人见了项羽,便将沛公进入咸阳后,封关自王,收买人心,排斥六国联军的所作所为,一五一十的和盘托出。
项羽原来对沛公关闭函谷关一事心里就很不痛快。被来者一番点拨,终于看清了沛公的嘴脸。他怒不可遏,拍案而起,当即下令,明天一早,军士们饱餐一顿,大军开拔,准备发起对沛公的歼灭战。
沛公危险了。
项羽作战十分勇猛,手下几员大将如英布、龙且、蒲将军等都骁勇善战。刚刚经历过以少胜多、艰苦卓绝的恶战,士气高昂。
反观沛公,虽然先行入关,但大多是能打则打,不能打则绕的战略,况且许多城池都是依计劝降所得,并未经历多少恶战。双方要是打起来,傻瓜都知道谁会倒在灰尘中。这个观点,在日后的楚汉相争过程中,被不断证实,说项羽是战神,哪一点都没有夸张的成份。
这时,一个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出现了。
这个人便是项伯。
项伯是项燕最小的儿子,项梁的弟弟,项羽的亲叔父。
项梁和项羽在会稽起义的时候,项伯在项氏老家同时号召了族群里的年轻人,响应项梁起义。等项梁渡过长江后,项伯便带领族人参加了项梁的队伍,从此便一直留在项梁军中协助项梁。一度官至楚国的国相令尹(楚国所设的最高官职)。
项梁阵亡后,项伯变成了项氏家族的长者,也是项羽最值得信赖的至亲长者。所以,不难理解为何他敢于提出不同意见,为何项羽对他不敢随性动怒。
项伯年轻的时候和项梁一样,也是个浪荡公子,混迹于江湖。有一次,项伯杀人,被官府通缉,他躲到了东海下邳(今属江苏睢宁)。
下邳是个好地方,好在哪里呢?它似乎是秦王朝的法外之地,躲避官府追杀的藏身之所。之前张良刺杀始皇帝未遂,也是逃到了下邳。或许,项伯逃至下邳就是上天安排让他和张良相识的吧。
项伯与张良在下邳避难时,同是沦落天涯的没落贵族,又都是命案在身的朝廷钦犯。两人有共同的志向,相同的经历,不免惺惺相惜,无话不说。
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上次张良随沛公投靠项梁的时候,久别重逢,张良建议恢复韩国的策略,项伯应该暗中帮了张良一把,否则,凭张良区区百来号人前来投靠,是无法引起项梁关注的,更谈不上在项梁面前露脸。
有了这层生死之交的关系,项伯不忍心看到张良陪沛公殉葬。当晚,项伯带着贴身随从,纵马来到沛公军营,找到了张良。
张良得知项伯来到自己营帐前,喜出望外。目前局势不明朗,两军对垒,是战是和,就在千钧一发之际。这种情况下,项伯不期而至,张良能不高兴吗?
谁知项伯一进营帐,拉起张良的手,转身就走。他边走边说:“快快,跟我走,不然明天你就大祸临头了。”
张良大吃一惊,他小心询问道:“此话怎讲?”
项伯悄悄对张良说:“项王明日准备大举进攻,沛公这点兵力无法抵挡,你赶紧跟我走,不要在这里坐以待毙,白白丢失性命。”
这事要是换成其他人,二话不说,一准跟着项伯逃命去了。
但张良就是张良,他非常沉着、冷静。一个人的素养、担当往往只有在最危急的时刻才能区别体现出来。
张良沉吟了片刻,对项伯说:“我是韩国的臣子,受韩王之命,送沛公入关。本应当在使命完成后回去报韩王。但眼在即,情况紧急,我要是不辞而别,径直逃亡而去,作为臣子是不义的行为,作为朋友则是失信的举动。项伯兄的救命之恩,张良心领了,我现在必须禀报沛公再做决定。兄可在此稍等片刻,我速去速回。”
不得不佩服张良的聪明才智。这番话说得非常得体,无懈可击。首先,张良当面表明,自己是韩国的臣子,不是沛公的部下,这就把自己划线成了第三人,为后面替沛公开脱确立了旁观者的地位。其次,张良搬出了那个时期的士大夫最崇尚、最看重的忠诚义气作为挡箭牌。
你来救我是义气,我通知沛公也是出于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生死都能置之度外,我去告知一下沛公,尽做朋友的义务。完成韩王交给的任务,是谓忠;危难之际不抛弃朋友,是谓义。
项伯没有反驳的理由,又不好离去,只好同意在帐内等候。
张良出了营帐,便飞快奔向沛公的营地。此时沛公还未就寝,见张良急匆匆地赶来,知道有大事发生。但听到说明天早上项羽就要派大军来攻打霸上,不由大惊失色。
他大呼传令兵,准备召集军事会议,部署防守事宜以对抗项羽大军的进攻。
张良知道沛公此刻呼叫传令兵的用意。他急忙拉着沛公的衣袖:“先别急,我问你几个问题。”
张良非常了解沛公,他关闭函谷关,虽然有据六国联军于关外,确保自己关中王的地位不被更改的用意,但绝无与联军大动干戈的意思。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沛公与项羽都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争争权力、地位之类的事,断不至发展到同室操戈。
沛公急问张良:“事情如此紧急,你有什么好办法?”
张良问沛公:“谁出的主意让你关闭函谷关?”
沛公叹了口气:“一个姓解的臭小子。”
张良又问:“你评估一下,你的军队能抵挡得了六国大军吗?”
沛公沉默不语,他知道根本抵挡不住。思索了一会儿,沛公正式回答说:“当然挡不住,但现在该怎么办?”
他又补充了一句:“楚王之前有约,难不成项羽要违背楚王许下的诺言。”
沛公被这个想法给误导了许久,以致屠刀就要架到脖子上了,还浑然不觉。
张良得到回复后,果断地对沛公说:“请让我去对项伯表达你的诚意,就说沛公绝不敢背叛项王。”
沛公犹豫了一下,问张良:“你怎么会和项伯有这么深的交情?”
沛公毕竟是江湖上混过来的,生死存亡之际,项伯为何愿意冒险前来援救张良,这里面大有文章。沛公的疑虑不无道理,只是都命悬一线了,他还保持高度警惕,就连张良和项伯的底细都不放过。
张良于是把自己和项伯之前的遭遇简单对沛公做了介绍。
沛公这下相信了,前脚还准备跟联军打一场硬仗,被张良一番引导,立马改变了想法。他的态度发生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追问道:“你们两个谁大?”
张良称:“项伯比我年长。”
沛公急忙对张良说:“你赶紧替我去把项伯请来,我要按照兄长的礼仪接待他。”
这就是沛公的过人之处,当了多年游侠,江湖那些套路被他运用得出神入化。
当大爷或当孙子,全凭手中的实力。转换过程既娴熟、丝滑,又让人觉得非常自然,不疑有他。
张良见沛公瞬间转变立场,不由暗自松了一口气。
他由衷钦佩沛公这一点,在任何危机面前,沛公从来不会蛮干,总是在危急关头,寻找到正确的方向。
事情紧急,张良二话不说,马上回到自己的营房。
项伯正焦急等待张良回来,以为立马可以动身走了。没想到张良见面后一再表示,沛公盛情邀请他,要给项伯汇报工作,沛公再三说了,一定要和项伯叙叙旧。
这个理由十分充分,当初沛公与项伯同在项梁手下,项伯位阶远在沛公之上,如果不是函谷关这场闹剧,这友军会师,作为下级官员,沛公给项伯汇报工作再正常不过了。项伯没有拒绝的理由,只好随张良去了沛公的营帐。
沛公的营帐早已备好了酒席,沛公以对待兄长的礼仪出帐迎接项伯,然后请项伯入座上位席,亲自为项伯斟酒。
都是友军,双方之间对话并无隔阂。沛公使出浑身解数,竭力讨好项伯,席间宾主相谈甚欢,回忆共事的那段美好时光。
沛公投靠项梁时,迫切希望加入项氏集团的核心。对项梁、项伯以及项羽恭敬有加,这一点项伯早就看在眼里,如今见沛公依然对自己这么尊重,心中自然放下了成见。酒酣之际,项伯竟忘了来霸上营救张良的事了。
沛公见项伯渐渐放松了警惕,于是趁热打铁,要与项伯结为兄弟,并约为儿女亲家。
沛公还信誓旦旦地对项伯说:“弟率楚军入关之后,一点也不敢擅作主张。弟将官吏以及百姓数目,都登记、造册、封存府库,等待项将军率军前来。之所以派将士据守函谷关是为了严防盗贼出入作乱,并防止秦的散兵游勇。”
误会的起因便是沛公封锁函谷关,沛公“诚恳”地解释了这么做完全是治安的需要。并非拒项羽大军于关外的意思。
他见项伯没有异议,舔着脸继续说道:“弟日夜盼望着项将军驾到,哪里会有忤逆项将军的意思啊。还望兄长,您把弟这些话,转告项将军,弟是绝对不敢背叛他的。”
项伯见沛公一口一个弟自谦,诚意满满,于是满口答应了沛公。他对沛公说:“你明天要趁早来给项王赔礼道歉。”
沛公当即表示,明天一大早就会去鸿门对项将军表示道歉之意。
于是,项伯辞别沛公和张良。带着醉意,连夜离开霸上返回鸿门。
项伯回到鸿门,马不停蹄立即见了项羽。他把自己去霸上救张良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项羽。
这种事还只能是项伯干得出来,换成其他任何人,都会被当成叛徒或间谍处理。
因项伯是项羽的至亲长辈,相国级的人物,比范增更接近权力核心。况且项氏与沛公的关系历来不错。项羽对项伯意外之举并不感到意外。其实他也很想知道,沛公究竟是不是真的变心了。项伯此行给了项羽一个了解沛公真实意图的机会。很可惜,这个意图被沛公成功地隐瞒了起来。
项伯说:“如果不是沛公率先击败秦军,你怎么能轻松入关呢?如今沛公立下大功,却要对他发动进攻,这是不义的行为,不如趁这个机会好好善待他。”
毕竟是自己的叔父,项羽听了项伯的话,觉得项伯说的很有道理。他相信叔父考虑事情一定会从有利于自己的角度出发。
对于沛公,项羽颇具好感,项伯的话让他想起了往事的点点滴滴。我们现在常常夸赞某人,喜欢用“性情中人”来描述,项羽绝对配得上这个词。他敢恨敢爱,恨起来,屠城、坑杀降卒,什么糟心事都不眨眼;爱起来也是无原则的让步,随心所欲,予取予求。他甚至都不会像沛公那样,问一问项伯,“你怎么会和张良有这么深的交情?”
项羽回想起一年前和沛公共事的那段时间,救东阿、破成阳、战雍丘、斩李由等,那时的沛公作为副将,听命与自己,完美地执行作战方案,配合度丝滑又紧凑。叔父项梁阵亡后,也是沛公陪在自己身旁。在自己最艰难的时刻,是沛公帮助自己保存了楚军的实力。这样的人怎么会背叛自己呢。况且沛公的侠客风范有目共睹,有可能是受亚父的影响,自己多心了吧。
想到这里,项羽点点头,下令撤销攻击令,同意沛公明日前来解释。
http://www.qingfuzhita.com/yt104614/4065388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qingfuzhita.com。倾覆之塔手机版阅读网址:www.qingfuzhita.com
等项羽领着六国联军大摇大摆地出现在函谷关前时,发现函谷关关门紧闭,守军奉沛公的命令,不准任何人入关。
有人告诉项羽,说沛公已经先行入关,正在积极扩充队伍,巩固地盘,安抚关中百姓。
最先抵达函谷关的是被项羽尊为亚父的范增。当他被堵在函谷关门前时,不由怒火中烧。他朝守关将领喊道:“沛公想造反吗?”随即火速将沛公封锁函谷关的消息报给项羽。听说沛公关闭函谷关,不让自己的部队进入,项羽勃然大怒,派遣英布率领大军直扑函谷关。英布到了关前,二话不说,命令部队收集干柴,堆到函谷关的关门前,准备放火烧关门。
守关的将领见到来的是楚国的大部队,也担心起冲突,于是打开关门,让范增和英布率领的部队进入关内。
于是,六国联军从函谷关鱼贯而入,沿着渭水边的咸阳直道遮天蔽日般地向咸阳城进发,一直到戏水边上的鸿门一带驻扎下来。
此时,项羽率领的四十万六国联军,号称百万,分布在北临渭水,南依骊山一带,兵锋直指沛公驻军的霸上;而沛公有十万大军,号称二十万,把住由鸿门通往咸阳的直道。
两军对垒,大有互别苗头的架势。
现在两边的主力部队都是楚军,按理说项羽和沛公曾经是密切合作的战友,又都是楚王派出去攻打秦军的同一个国家国军队。
当初,项羽还吵吵嚷嚷的要楚王让自己和沛公一起出征,说明两人的关系还是相当融洽的。尤其沛公初征时,为解除彭城的威胁,确保项羽的北上救赵援军后勤保障,还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两个不同的战场上,彼此互动密切。
此刻在咸阳胜利会师,应该是普天同庆的大好事。但现在的情况非但没有胜利会师的喜悦,反而出现剑拔弩张的势头。
造成隔阂的无疑是楚怀王的那个许诺,“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从沛公入关后的一系列举措来看,特别是把住函谷关一事,闹得项羽和六国联军都十分不愉快。沛公或许没想到项羽的实力已经足够强大,完全摆脱了楚怀王的束缚。他还沉浸在“关中王”的美梦中没有醒悟过来。
到了这个时候,两边其实都还没有闹掰,只是有些“小误会”。如果沛公识相一点,主动上门劳军慰问,说明关闭函谷关是为了防止秦军零星部队的骚扰,而不是为了阻挡六国联军。打消项羽的误会,凭借往日两人之间的信任,项羽是不会有兵戎相见的念头的。
偏偏沛公的确有自己的想法,偏偏沛公的内部出了叛徒。
于是,一出流传了两千多年,脍炙人口的宴会,就要上场了。
(项伯星夜救张良)
项羽驻军鸿门,夜里在营中设宴,犒劳将士。
此刻,他尚不了解沛公的真实意图,但亚父范增一直给项羽吹风。范增这个人年纪很大了,他七十岁才跟随项梁,为项梁出谋划策,项梁死后,他继续辅佐项羽,深受项羽敬重。
项羽还尊称他为亚父,大概就是我们现在人说的干爹吧。
范增对沛公的能力和志向很了解。当初项梁征集是否出兵援救齐国时,范增对沛公的发言记忆犹新。这绝对是个不可小觑的人物。
特别是在函谷关前,范增被阻挡时,立马对沛公起了疑心。
范增对项羽说:“沛公在进入咸阳之前,贪财好色。入关后,反而对珍宝财物一无所取,对于美女佳人也不感兴趣。他的志向在夺取天下,我已经派人私下观察过他的风水,那是五彩缤纷、交错成龙虎之势。那是天子才有的气象。所以必须在这个时候消灭他,绝不可以失掉这个大好时机。”
但也有人觉得都是楚军,目标是推翻暴秦,不该自己人打自己人。
两边说的都有道理,项羽左右为难。
项梁在的时候,沛公对项羽十分尊重,两人配合默契,他觉得沛公是侠客般忠肝义胆型的人物。如今两军会师,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他不相信沛公会心存对抗的念头。所以,对如何处理沛公,项羽迟迟难以下决心。
但不等项羽犹豫,有人送情报来了。
来者是沛公手下的左司马(掌管军政相关事务的副官)曹无伤,他派使者前来传递机密情报。
项羽立即将曹无伤的使者召入营帐内。此人见了项羽,便将沛公进入咸阳后,封关自王,收买人心,排斥六国联军的所作所为,一五一十的和盘托出。
项羽原来对沛公关闭函谷关一事心里就很不痛快。被来者一番点拨,终于看清了沛公的嘴脸。他怒不可遏,拍案而起,当即下令,明天一早,军士们饱餐一顿,大军开拔,准备发起对沛公的歼灭战。
沛公危险了。
项羽作战十分勇猛,手下几员大将如英布、龙且、蒲将军等都骁勇善战。刚刚经历过以少胜多、艰苦卓绝的恶战,士气高昂。
反观沛公,虽然先行入关,但大多是能打则打,不能打则绕的战略,况且许多城池都是依计劝降所得,并未经历多少恶战。双方要是打起来,傻瓜都知道谁会倒在灰尘中。这个观点,在日后的楚汉相争过程中,被不断证实,说项羽是战神,哪一点都没有夸张的成份。
这时,一个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出现了。
这个人便是项伯。
项伯是项燕最小的儿子,项梁的弟弟,项羽的亲叔父。
项梁和项羽在会稽起义的时候,项伯在项氏老家同时号召了族群里的年轻人,响应项梁起义。等项梁渡过长江后,项伯便带领族人参加了项梁的队伍,从此便一直留在项梁军中协助项梁。一度官至楚国的国相令尹(楚国所设的最高官职)。
项梁阵亡后,项伯变成了项氏家族的长者,也是项羽最值得信赖的至亲长者。所以,不难理解为何他敢于提出不同意见,为何项羽对他不敢随性动怒。
项伯年轻的时候和项梁一样,也是个浪荡公子,混迹于江湖。有一次,项伯杀人,被官府通缉,他躲到了东海下邳(今属江苏睢宁)。
下邳是个好地方,好在哪里呢?它似乎是秦王朝的法外之地,躲避官府追杀的藏身之所。之前张良刺杀始皇帝未遂,也是逃到了下邳。或许,项伯逃至下邳就是上天安排让他和张良相识的吧。
项伯与张良在下邳避难时,同是沦落天涯的没落贵族,又都是命案在身的朝廷钦犯。两人有共同的志向,相同的经历,不免惺惺相惜,无话不说。
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上次张良随沛公投靠项梁的时候,久别重逢,张良建议恢复韩国的策略,项伯应该暗中帮了张良一把,否则,凭张良区区百来号人前来投靠,是无法引起项梁关注的,更谈不上在项梁面前露脸。
有了这层生死之交的关系,项伯不忍心看到张良陪沛公殉葬。当晚,项伯带着贴身随从,纵马来到沛公军营,找到了张良。
张良得知项伯来到自己营帐前,喜出望外。目前局势不明朗,两军对垒,是战是和,就在千钧一发之际。这种情况下,项伯不期而至,张良能不高兴吗?
谁知项伯一进营帐,拉起张良的手,转身就走。他边走边说:“快快,跟我走,不然明天你就大祸临头了。”
张良大吃一惊,他小心询问道:“此话怎讲?”
项伯悄悄对张良说:“项王明日准备大举进攻,沛公这点兵力无法抵挡,你赶紧跟我走,不要在这里坐以待毙,白白丢失性命。”
这事要是换成其他人,二话不说,一准跟着项伯逃命去了。
但张良就是张良,他非常沉着、冷静。一个人的素养、担当往往只有在最危急的时刻才能区别体现出来。
张良沉吟了片刻,对项伯说:“我是韩国的臣子,受韩王之命,送沛公入关。本应当在使命完成后回去报韩王。但眼在即,情况紧急,我要是不辞而别,径直逃亡而去,作为臣子是不义的行为,作为朋友则是失信的举动。项伯兄的救命之恩,张良心领了,我现在必须禀报沛公再做决定。兄可在此稍等片刻,我速去速回。”
不得不佩服张良的聪明才智。这番话说得非常得体,无懈可击。首先,张良当面表明,自己是韩国的臣子,不是沛公的部下,这就把自己划线成了第三人,为后面替沛公开脱确立了旁观者的地位。其次,张良搬出了那个时期的士大夫最崇尚、最看重的忠诚义气作为挡箭牌。
你来救我是义气,我通知沛公也是出于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生死都能置之度外,我去告知一下沛公,尽做朋友的义务。完成韩王交给的任务,是谓忠;危难之际不抛弃朋友,是谓义。
项伯没有反驳的理由,又不好离去,只好同意在帐内等候。
张良出了营帐,便飞快奔向沛公的营地。此时沛公还未就寝,见张良急匆匆地赶来,知道有大事发生。但听到说明天早上项羽就要派大军来攻打霸上,不由大惊失色。
他大呼传令兵,准备召集军事会议,部署防守事宜以对抗项羽大军的进攻。
张良知道沛公此刻呼叫传令兵的用意。他急忙拉着沛公的衣袖:“先别急,我问你几个问题。”
张良非常了解沛公,他关闭函谷关,虽然有据六国联军于关外,确保自己关中王的地位不被更改的用意,但绝无与联军大动干戈的意思。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沛公与项羽都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争争权力、地位之类的事,断不至发展到同室操戈。
沛公急问张良:“事情如此紧急,你有什么好办法?”
张良问沛公:“谁出的主意让你关闭函谷关?”
沛公叹了口气:“一个姓解的臭小子。”
张良又问:“你评估一下,你的军队能抵挡得了六国大军吗?”
沛公沉默不语,他知道根本抵挡不住。思索了一会儿,沛公正式回答说:“当然挡不住,但现在该怎么办?”
他又补充了一句:“楚王之前有约,难不成项羽要违背楚王许下的诺言。”
沛公被这个想法给误导了许久,以致屠刀就要架到脖子上了,还浑然不觉。
张良得到回复后,果断地对沛公说:“请让我去对项伯表达你的诚意,就说沛公绝不敢背叛项王。”
沛公犹豫了一下,问张良:“你怎么会和项伯有这么深的交情?”
沛公毕竟是江湖上混过来的,生死存亡之际,项伯为何愿意冒险前来援救张良,这里面大有文章。沛公的疑虑不无道理,只是都命悬一线了,他还保持高度警惕,就连张良和项伯的底细都不放过。
张良于是把自己和项伯之前的遭遇简单对沛公做了介绍。
沛公这下相信了,前脚还准备跟联军打一场硬仗,被张良一番引导,立马改变了想法。他的态度发生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追问道:“你们两个谁大?”
张良称:“项伯比我年长。”
沛公急忙对张良说:“你赶紧替我去把项伯请来,我要按照兄长的礼仪接待他。”
这就是沛公的过人之处,当了多年游侠,江湖那些套路被他运用得出神入化。
当大爷或当孙子,全凭手中的实力。转换过程既娴熟、丝滑,又让人觉得非常自然,不疑有他。
张良见沛公瞬间转变立场,不由暗自松了一口气。
他由衷钦佩沛公这一点,在任何危机面前,沛公从来不会蛮干,总是在危急关头,寻找到正确的方向。
事情紧急,张良二话不说,马上回到自己的营房。
项伯正焦急等待张良回来,以为立马可以动身走了。没想到张良见面后一再表示,沛公盛情邀请他,要给项伯汇报工作,沛公再三说了,一定要和项伯叙叙旧。
这个理由十分充分,当初沛公与项伯同在项梁手下,项伯位阶远在沛公之上,如果不是函谷关这场闹剧,这友军会师,作为下级官员,沛公给项伯汇报工作再正常不过了。项伯没有拒绝的理由,只好随张良去了沛公的营帐。
沛公的营帐早已备好了酒席,沛公以对待兄长的礼仪出帐迎接项伯,然后请项伯入座上位席,亲自为项伯斟酒。
都是友军,双方之间对话并无隔阂。沛公使出浑身解数,竭力讨好项伯,席间宾主相谈甚欢,回忆共事的那段美好时光。
沛公投靠项梁时,迫切希望加入项氏集团的核心。对项梁、项伯以及项羽恭敬有加,这一点项伯早就看在眼里,如今见沛公依然对自己这么尊重,心中自然放下了成见。酒酣之际,项伯竟忘了来霸上营救张良的事了。
沛公见项伯渐渐放松了警惕,于是趁热打铁,要与项伯结为兄弟,并约为儿女亲家。
沛公还信誓旦旦地对项伯说:“弟率楚军入关之后,一点也不敢擅作主张。弟将官吏以及百姓数目,都登记、造册、封存府库,等待项将军率军前来。之所以派将士据守函谷关是为了严防盗贼出入作乱,并防止秦的散兵游勇。”
误会的起因便是沛公封锁函谷关,沛公“诚恳”地解释了这么做完全是治安的需要。并非拒项羽大军于关外的意思。
他见项伯没有异议,舔着脸继续说道:“弟日夜盼望着项将军驾到,哪里会有忤逆项将军的意思啊。还望兄长,您把弟这些话,转告项将军,弟是绝对不敢背叛他的。”
项伯见沛公一口一个弟自谦,诚意满满,于是满口答应了沛公。他对沛公说:“你明天要趁早来给项王赔礼道歉。”
沛公当即表示,明天一大早就会去鸿门对项将军表示道歉之意。
于是,项伯辞别沛公和张良。带着醉意,连夜离开霸上返回鸿门。
项伯回到鸿门,马不停蹄立即见了项羽。他把自己去霸上救张良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项羽。
这种事还只能是项伯干得出来,换成其他任何人,都会被当成叛徒或间谍处理。
因项伯是项羽的至亲长辈,相国级的人物,比范增更接近权力核心。况且项氏与沛公的关系历来不错。项羽对项伯意外之举并不感到意外。其实他也很想知道,沛公究竟是不是真的变心了。项伯此行给了项羽一个了解沛公真实意图的机会。很可惜,这个意图被沛公成功地隐瞒了起来。
项伯说:“如果不是沛公率先击败秦军,你怎么能轻松入关呢?如今沛公立下大功,却要对他发动进攻,这是不义的行为,不如趁这个机会好好善待他。”
毕竟是自己的叔父,项羽听了项伯的话,觉得项伯说的很有道理。他相信叔父考虑事情一定会从有利于自己的角度出发。
对于沛公,项羽颇具好感,项伯的话让他想起了往事的点点滴滴。我们现在常常夸赞某人,喜欢用“性情中人”来描述,项羽绝对配得上这个词。他敢恨敢爱,恨起来,屠城、坑杀降卒,什么糟心事都不眨眼;爱起来也是无原则的让步,随心所欲,予取予求。他甚至都不会像沛公那样,问一问项伯,“你怎么会和张良有这么深的交情?”
项羽回想起一年前和沛公共事的那段时间,救东阿、破成阳、战雍丘、斩李由等,那时的沛公作为副将,听命与自己,完美地执行作战方案,配合度丝滑又紧凑。叔父项梁阵亡后,也是沛公陪在自己身旁。在自己最艰难的时刻,是沛公帮助自己保存了楚军的实力。这样的人怎么会背叛自己呢。况且沛公的侠客风范有目共睹,有可能是受亚父的影响,自己多心了吧。
想到这里,项羽点点头,下令撤销攻击令,同意沛公明日前来解释。
http://www.qingfuzhita.com/yt104614/4065388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qingfuzhita.com。倾覆之塔手机版阅读网址:www.qingfuzhita.com